秋日午后,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一头体格健硕的公鹿抬起头,用可180度旋转的耳朵听声辨位,朝补饲车驶来的方向走去。
公鹿身后,跟着一群麋鹿。它们的别名叫做“四不像”,属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我国特有珍稀物种。1900年前后,这个原产我国的物种逐渐在中国本土消失。
历史研究表明,盐城大丰是麋鹿的故乡。时间来到1986年8月,39头麋鹿从英国漂洋过海返回故土,江苏省在大丰黄海湿地上设立了自然保护区;39年后的今天,当地麋鹿种群已繁衍至8502头,其中野生麋鹿超过3600头,总数占到全球60%以上。
大丰中华麋鹿园内,成群的麋鹿栖息觅食。人民网 周梦娇摄
种群复壮
每天下午补饲麋鹿的场景,总是让刘彬想起2009年初到保护区工作的场景,“那时候只有1500头,大多是手动投喂,喂一次料至少要两小时以上。如今改用机械化投喂,更加省时省力。”
今年43岁的刘彬是保护区管理处副主任,博士毕业后便来到这里,从基层技术员做起,与麋鹿朝夕相处了16年。
补饲车由一辆拖拉机头加挂食物仓改装而来,每到一处补饲点,就会自动打开出料仓门,边行驶边抛洒投放,饲料的酸香随风飘散,鹿群从四面八方集聚而来。
“麋鹿以嫩草、树叶为主食,十分挑剔,它们喜欢生活在气候湿润、水草丰美的地方。”刘彬深谙麋鹿的生活习性,“为让麋鹿更好地繁衍生息,在它们自主觅食的同时还要进行人工补饲,每年3—6月的产崽高峰期、冬至前后的鹿角脱落期,以及冬季、春季绿植匮乏期等都需要加大补饲力度。”
“伙食还不赖吧!”刘彬随手抓起一把说:“青储玉米发酵后,再按比例掺入麦麸、豆饼,就成了它们的‘营养餐’。”在生活着1000多头麋鹿的保护区一区,每次要投喂约500斤饲料。
大丰麋鹿自然保护区面积约4万亩,是全球最大的麋鹿自然保护区,拥有世界最大的麋鹿野生种群和世界最大的麋鹿基因库。2017年起,保护区划分为三个核心种群区,一区、二区为半散养区,三区是散养区,其中依托一区建立的中华麋鹿园已成为热门景区,去年接待游客超百万人次。
生态保护是题中之义。保护区通过及时补水、护坡、植被恢复等,不断完善着麋鹿栖息地的生态系统。
无人机在头顶盘旋,传回的画面让刘彬眉头微蹙:一区东北角的草场被啃食出了“斑秃”。“2025年9月12日,需协调团队补种。”他掏出日志边记录边介绍:“滨海湿地土壤盐碱度高、水分大,适合狗根草、金丝垂柳、中山杉等耐碱、耐湿的植物,保护区还探索种植了200多亩构树,正在成为麋鹿的‘新粮仓’。”
精心呵护之下,这片保护区的麋鹿数量自2017年以来迎来爆发式增长,目前较当时的4101头又翻了一番。
滨海公路上,野生麋鹿群从浅水区走向海滩。人民网 周梦娇摄
野化放归
“麋鹿天性胆小,与人至少要保持20米以上的安全距离。”驱车在保护区巡护,刘彬远远望见一个鹿群。熄火停车后,他像往常一样搜寻236号,它是保护区里第一头从出生就人工喂养的麋鹿。
5年前,236号出生时母鹿难产而亡,它长大后在一次“鹿王争霸”中胜出。2023年的一次野放中,这头公鹿第一个走出围栏,至今它仍带着鹿群生活在散养区。
散养区与半散养区之间用一道6公里长的不锈钢围栏隔离开来。“让麋鹿回归自然,恢复原有野生种群的状态,是保护的初衷。”刘彬介绍,从1998年开始,保护区每年都会实施野放,目前野外麋鹿的数量已达3600多头。
相较于半散养区,散养区的环境更为复杂,日常巡护监测便显得尤为重要。保护区内设置了2个巡护站,巡护人员几乎每天巡护一次,重点观察记录点位上的麋鹿数量、健康情况以及孕产情况,同时还需要定期采集麋鹿粪便、水源等,进行化验监测。
野生麋鹿与日俱增,也给保护区工作人员带来了“幸福的烦恼”——麋鹿“闯祸”的事情时有发生。
2021年入冬后的一个晚上,18头在野外寻找食物的麋鹿,掉入居民区附近的一处水渠里,3米高的水泥壁让这些游泳健将成了“困兽”。刘彬和同事赶到现场,一人下水渠追鹿,一人打麻醉针,重达200公斤的麋鹿在当地消防官兵的协助下被一头头拖上岸,一直忙活了8个多小时。
刘彬手机里有一幅电子地图,地图上标注着30多个危险点,从渔网缠绕到高压线,从鱼塘、道路到农田设施,每个红点都是一次“教训”。“在保护区范围以外,通过110平台、救助热线和日常巡护等,2024年我们共出动救助野生麋鹿327次,成功救助574头。”刘彬说。
麋鹿在天津七里海湿地戏水。受访者供图
开枝散叶
白露刚过,刘彬拨通了天津七里海湿地自然保护区技术人员的视频电话,指导麋鹿越冬事宜,“高纬度地区会较早迎来低温,需要做好应对预案。”今年3月19日,58头麋鹿从大丰迁居过去,即将在那里渡过第一个冬天。
“我们发现,麋鹿适应性强,种群发展也比较理想。”刘彬说,近半年来,双方每月都会进行沟通,得知麋鹿们在七里海湿地生活得很好,刘彬也非常欣慰。今年春天的一次实地回访中,他看到麋鹿群后头已经跟着两头小鹿。
建立自然保护区,就是要逐步恢复麋鹿的野生种群,在全国扩大麋鹿的栖息范围。“据测算,每40亩土地空间可以承载一头麋鹿生存,也就是说要养活8500头麋鹿需要34万亩土地,但是我们保护区只有4万亩。”刘彬表示,为麋鹿找“新家”,不仅是缓解保护区承载压力的一种方式,也能缓解近亲繁殖,为麋鹿种群建立新的基因库创造条件。
事实上,从上世纪90年代起,大丰麋鹿自然保护区就着手推进麋鹿种群的迁地保护。近年来,已陆续将麋鹿送往内蒙古、青海、湖南、福建、江西、上海、北京、浙江、天津等25个省市保护区、繁殖基地,数量达440多头。来自大丰的麋鹿种群已然在我国广袤的土地上“开枝散叶”。
“麋鹿喜好的沿海滩涂恰好也是鸟类栖息的天堂。”刘彬是一位鸟类学博士,如今他欣喜地看到,大丰麋鹿自然保护区不仅鹿鸣呦呦,还引来了黑脸琵鹭、丹顶鹤、东方白鹳等珍稀鸟类。从少量回归到种群复壮再到异地输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濒危物种发展壮大的故事还在持续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