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一结束,不少学生还没来得及喘口气,便又坐进了补习教室。四级英语、高等数学、程序设计……大学尚未开学,衔接课程就已排得满满当当。它们有个统一的名字——“高(中)大(学)衔接班”。

某种意义上,这是教培行业对“衔接”概念的深度开发,也是“焦虑资源”的又一次变现。这些课程以“弥合高中与大学的知识断层”为名,宣称能帮助学生锁定评优、奖学金乃至保研资格。有的班干脆拉长到三年,从高三暑假“保驾护航”到大三。在它们的包装里,大学不再是起点,而是另一轮竞争的延续。而这个竞争,最好从现在就开始。
不可否认,知识断层确实存在。高校数学教师反映,反三角函数、不等式、数学归纳法等内容,常让新生一头雾水。一些高校本身也开设了短期的公益衔接课程,以帮助学生适应新阶段。这类安排本身有其必要性,也有其现实针对性。
但当“衔接”异化为“抢跑”,教育的节奏便开始被打乱。
教育不是流水线工程,成长也不是提前打卡的清单。真正值得焦虑的,从来不是“起点早”,而是“方向偏”。不少高价衔接课程看似课程丰富、节奏紧凑,实则将大学四年的探索浓缩成一条既定赛道:保研、出国、考公、实习、社团、副业……看似样样有方案,步步有规划,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未来的主动思考与路径选择,反倒被裹挟在一种“安排感”中悄然消解。
真正的成长,需要时间沉淀,也需要过程中的自我检视。教育的意义,不在于让学生提前背熟知识点,而在于帮助他们掌握思维的方法、找到内在驱动力。清晨图书馆的队伍、讨论课上的争论、专业方向的纠结——这些无法替代的体验,才是大学真正的课堂。而今,若一切都被“系统配速”,年轻人何以建立对未来的掌控感?
值得注意的是,已有高校主动作出调整,为教育“松绑”。北京大学近期宣布取消本科绩点排名,这一政策释放出的信号清晰明确:鼓励学生摆脱过度竞争,重建内在节奏。而这种调整,恰恰回应了当下“赢在起跑线”逻辑的反思。
高考之后的暑假,本该是人生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自主时光”。有人选择旅行、有人尝试打工、有人读完了想读却没空读的那本书,也有人干脆什么也不做,让自己彻底放松一下。正是这种不被定义的“留白”,才让人生具备了更丰富的可能性。毕竟,人生从来都不是一场谁先出发的比赛,而是一次不断调频的旅程。(张洁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