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非遗腊味到多方共富:江南学子探访乡村振兴的"金华实践"

2025-07-04 14:59:57 来源:江苏青年网 阅读量:

2025年6月30日至7月3日,江南大学商学院“志青春·与国同行”金腊富民调研团深入江苏省昆山市张浦镇金华村开展了为期4天的暑假“三下乡”社会实践,通过实地探访基地、示范点、政府部门、企业和村落,解码当地以非遗腊味产业为核心、“农旅 + 文旅” 融合为路径,实现村集体与村民、企业与乡村、城镇与农村之间的共富密码,探寻乡村振兴的 “金华模式”。

图为调研团村口合照

腊味溯源:从“生存智慧”到“非遗引擎”的传承升级

乡村振兴,文化为基。南宋淳祐年间,因“四面环水”的孤岛环境,金华村村民摸索出“一腌、二压、三晒”的腊肉工艺,将鲜肉制成“肥而不腻,咸香入骨”的腊味,形成“冬腌春藏”的生存智慧。团队成员走进村落,与老一辈村民交流,回溯1992年金华大桥通车后,这份“吴地珍味”走出水乡、从“年货储备”迈向市场的历程 。

图为调研团与当地腊肉农户交流

乘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东风,传统手艺实现质变。2021年,“金华村腊肉加工制作技艺”入选昆山市非遗名录,完成从民间技艺到文化符号的进阶。调研团与腊肉农户展开深入访谈,了解到全村腊肉年产量超500吨、年产值突破1500万元,见证“冬季特产”向“四季文旅IP”的转变。与村民访谈时,一位村民笑着说:“以前靠熟人订购,现在上海游客专门来买,一年能增收好几万!” 非遗腊味,成为撬动产业发展的核心引擎。

三产融合:“腊味 +”模式激活振兴新动能

乡村振兴,产业为先。调研团与金华村党委副书记祝冰洁交流时,深刻领会到 “产业要盘活,得让产业链转起来” 的发展思路。为探究 “镇村企” 合作路径,成员们还前往昆山市张浦镇旅游发展有限公司、上海思尔腾集团,与企业负责人深入交流,详细了解了 “原料 - 加工 - 体验 - 品牌” 的闭环产业链,对当地产业发展模式有了深入认识。

图为调研团与张浦镇农村工作办公室副主任徐建军交流

“农旅 + 文旅” 融合是激活乡村振兴的关键破局点。调研团走访金华桃园,品尝 “江南菜饭张浦灶”,亲身感受金华村旅游业态。张浦镇农村工作办公室副主任徐建军在与调研团座谈时提到,当地以 “高端食品 + 工业旅游” 为发展方向,鼓励青年返乡创业,借助 “三产融合” 激活乡村振兴活力,努力实现 “农业有奔头、农民有干头、农村有看头”。这让调研团对产业融合驱动乡村发展有了更为深刻的认知。

民生温度:从“数据答卷”到“幸福实景”的治理实践

乡村振兴,民生为本。在金华村村史馆,调研团了解到一组暖心数据:自 2006 年起村民累计分红 7288 万元,2024 年人均现金分红 1450 元,60 岁以上老人社保金零逾期,农房翻新率超 90%。这些数据的背后,折射出的正是 “以民为本” 的治理逻辑,让调研团初步感受到当地民生工作的扎实成效。

图为调研团聆听村史馆讲解

图为团队成员与村民交流

调研团走访村落时,进一步洞察到日常治理的暖心细节:房屋实施分类管理实现全村精准覆盖,对重点人群每日走访、普通住户定期问候,通过环境整治 “积分制” 激发村民共建热情。老年活动中心的欢声笑语、儿童中心的纯真童趣、宴会厅的干净整洁,一幅幅 “老有颐养、幼有善育” 的幸福画面,让成员们切实体会到乡村治理的温度。正如前任村书记汤仁青所言 “村干部们辛苦一些,村民们才能生活得更幸福一点”,看着村民谈起村里变化时的笑颜和村里的新楼房,调研团深刻理解了发展成果需转化为可感可知的民生福祉这一重要逻辑,也真切感受到村民 “日子有奔头、生活有甜头” 的真实状态。

图为调研团合影

从“贫困孤岛”到“共富样板”,从“腊味手艺”到“振兴招牌”,金华村以文化铸魂、产业架骨、民生注脉,书写新时代乡村振兴答卷。江南学子的调研之行,通过走访、参观、交流等实践,解码村落蜕变,更领悟到:乡村振兴的希望,藏于非遗传承的坚守,显在产业融合的创新,融于民生温度的守护,待更多青春力量续写新篇。(文稿:田婧;摄影:孙艺菲)


热点排行

精彩视频

要闻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