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时代命题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活化成为社会关注焦点。非遗技艺承载着千年文化底蕴,其传承需要青年力量注入与创新思维加持。为探索非遗技艺的传承路径与创新模式,7月4日,扬州大学商学院“漆彩扬州 匠心致远”好地方非遗人文资源育人实践团队走进扬州漆器厂,开展实践调研,以青年视角探索非遗技艺的传承路径,用创新思维为传统工艺注入时代活力。

(图为7月4日"漆彩扬州 匠心致远"实践团队合照。侍沫含供图)

活动开始,团队成员在研学多媒体教室观看了扬州漆器厂建厂70周年宣传片《漆拾芳华》。片中对青年人加入漆器行业的呼吁,激发了成员们传承非遗文化的使命感。随后,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成员们系统学习漆器髹饰技艺知识,深入了解这一传统工艺的独特魅力。在原材料展示区和工艺制作现场,大家近距离感受匠人匠心,体会每一件漆器背后的精湛技艺与专注精神。

(图为7月4日"漆彩扬州 匠心致远"实践团队观看宣传片。侍沫含供图)

(图为7月4日"漆彩扬州 匠心致远"实践团队学习漆器髹饰技艺知识。侍沫含供图)

(图为7月4日"漆彩扬州 匠心致远"实践团队参观原材料展示区和工艺制作现场。侍沫含供图)

实践过程中,成员们在工作人员带领下亲手制作螺钿团扇,从贝壳薄片的精细切割,到图案镶嵌的毫厘校准,每一道工序都考验着耐心与技艺,让成员们深刻体会到漆器制作“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的严苛标准。为推动非遗创新发展,团队提前精心设计了一套以文昌阁、个园等扬州四处著名景观纹样为主题的螺钿杯垫创新图纸,并与创新工作室成员深入探讨方案可行性。期间,团队成员与全国轻工技术能手、市级非遗传承人、扬州市工艺美术大师王永霞女士面对面交流,聆听传承故事,汲取传承智慧,让团队成员对非遗传承背后的"守正与创新"有了更透彻的理解。在漆器非遗珍宝馆,成员们通过观赏历代漆器珍品,感悟千年工艺的文化底蕴。最后,团队来到东关街门店,面向不同年龄段人群推广扬州漆器,实现非遗技艺的线下传播及文化渗透。

(图为7月4日"漆彩扬州 匠心致远"实践团队成员制作螺钿团扇。李佳悦供图)

(图为螺钿杯垫创新图纸。李佳悦设计)

(图为7月4日团队成员与创新工作室成员深入探讨螺钿杯垫创新图纸的方案可行性。卜之瑶供图)

(图为7月4日团队成员与全国轻工技术能手、市级非遗传承人、扬州市工艺美术大师王永霞女士面对面交流。卜之瑶供图)

(图为7月4日"漆彩扬州 匠心致远"实践团队参观漆器非遗珍宝馆。潘俊纬供图)

(图为7月4日"漆彩扬州 匠心致远"实践团队线下门店宣传。潘俊纬供图)

此前,该团队已搭建起覆盖抖音、小红书、微信公众号的非遗线上传播矩阵,发布的创意短视频和图文内容获得广泛关注。同时,团队与扬州漆器厂签订企业项目支持书,为后续深度合作奠定基础。“非遗传承需要打破传统边界,我们希望通过学科交叉优势,构建‘技艺传承+创意设计+数字传播’的立体化保护模式,让扬州漆器从博物馆走向大众生活。”团队负责人吴炫妮表示。此次实践活动不仅展现了新时代青年传承传统文化的责任担当,更为非遗技艺在当代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创新样本。未来,团队将继续深化与扬州漆器厂的合作,探索更多非遗传承创新路径,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