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下午15点,合肥工业大学软件学院“斛兵薪火,八十新程”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两名成员抵达武汉,走进82级校友王山泉的公司。这位对母校怀有深厚感情的老校友,与队员们围坐畅谈,那些藏在岁月里的工大故事,随着他的讲述渐渐清晰。
▲王山泉校友的一些工作成果
聊起最难忘的老师,王山泉的思绪落到了高分子物理课的蔡教授身上。"有一个月突然没见到她,我们都很纳闷。"他说,再次见到蔡教授时,老师明显瘦了,说话声音也小了许多,后来才知道是得了癌症。但是仅仅一个月,蔡教授就重新站回讲台,"身体看着虚弱,但讲课的精神头一点没减,板书还是那么工整。"王山泉记得,那堂课上,全班同学听得格外认真。
作为湖北黄冈的农村学子,1982年第一次离开家乡的王山泉,在赴合肥报到的路上闹了不少"迷糊"。当时武汉到合肥没有直达火车,他得先到郑州,再转车去徐州,最后才能抵达合肥。"在武汉上车时,看着密密麻麻的站牌,头都晕了。"没想到,火车座位对面的年轻人,一开口也是去合肥工业大学报到的新生。"一下子就不慌了,俩人一路聊到徐州"这也成了他与工大缘分的开端。到校后,老师们帮他铺床、领生活用品,那份朴实的关怀,让他至今觉得温暖。
▲王山泉校友向队员讲述故事
写毕业论文时的攻坚经历,王山泉记得格外清楚。他和同学做了整整两个月实验,始终达不到预期效果。"那天晚上突然停了手,觉得不能硬试。"他泡在图书馆翻了三天资料,终于在一本英文期刊里找到了关键——原来配比比例出了问题。"连夜算出新配比,第二天一早进实验室,实验结果成功时,手都在抖。"更令人意外的是,2020年,他把1986年的论文重新排版投稿,竟被《胶体与聚合物》收录,"没想到三十多年前的研究,现在还有价值。"
▲胶体与聚合物期刊
▲王山泉校友的毕业设计论文
三个故事讲完时,窗外的阳光斜斜照进办公室,桌上的工大校徽闪着光。那些关于坚守、温暖与执着的片段,让队员们看到了老校友与工大之间,一段跨越四十载的深情。
▲团队成员与王山泉校友合影
(作者:赵思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