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至7月15日,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时代精神探索队奔赴常州青果巷大运河纪念馆与运河五号国家工业遗产,开展“悟运河文化,寻时代印记”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聚焦运河文化传承与工业遗产活化,通过“时空对话 - 转型解码 - 青年表达”路径,探寻文化传承新路径,激活工业遗产价值,让青年力量深度融入城市文化发展脉络。

  踏入青果巷大运河纪念馆后,实践队开启“以物溯史”之旅。在影像记录区,队员们跟随讲解员,透过泛黄照片,梳理常州运河从“漕运兴起”到“商贸繁荣”的发展脉络——隋唐时期运河初通,常州因水成邑,成为江南漕粮转运要地;明清时期,漕运带动商业兴盛,青果巷周边“舟楫云集、百货骈阗”,孕育独特商埠文化。

  “这些文物是活的历史!”面对运河沿线出土的宋代瓷器、清代商票等。在实物陈列区,从运河漕船模型到码头劳作工具,队员们触摸历史肌理:宋代漕船模型上,船身的榫卯结构、货物装载布局,印证古代造船技艺;清代码头秤砣、货签,还原“日过千帆、货通天下”的商贸场景。

图为实践团在展馆内了解漕运历史。 冒思琪 供图

  VR沉浸体验区,成为实践队探索的“创新窗口”。戴上VR设备,队员曹晨阳“置身”古运河码头:漕船启航的号子声、两岸商铺的叫卖声交织,虚拟场景中,他跟随数字导游“走访”明清商号,解密运河商贸密码。“VR让历史‘活’了!”曹晨阳分享体验,“透过数字复原,能直观感受运河文化的流动脉络,比文字讲解更震撼。”

  但科技赋能也暴露现实困境。队员冒思琪发现,VR设备存在“眩晕感强、内容更新慢”问题,部分老年游客因操作复杂而望而却步。“科技是文化传播的‘加速器’,但要兼顾普适性。”团队指导教师王供宇点评,“需优化技术体验,让文化传承更‘接地气’。”

图为队员结合VR系统演示宣讲运河文化。冒思琪 供图

  运河五号国家工业遗产,原常州市第五毛纺织厂旧址,承载城市工业记忆。实践队深入厂房,锈迹斑斑的纺织机器、老旧生产标语,成为“工业考古”的线索。在纺纱车间遗址,队员张梦苏发现一台民国时期纺织机:“机器上的‘上海制造’铭牌,见证近代工业迁徙,蕴藏着常州纺织业的兴衰密码。”

  “这些遗产是城市的‘工业基因库’!”基地讲解员介绍,从“生产车间”到“文创空间”,老厂房保留锯齿形屋顶、管道线路等工业元素,成为文化传承与创意孵化的载体。实践队调研发现,基地通过“修旧如旧”,将废弃车间改造为艺术馆、工作室,实现从“工业锈带”到“文创秀场”的转变。

图为实践团队讨论运河遗产。冒思琪 供图

图为实践队在大运河记忆馆前合影。 冒思琪 供图

  队员们完成从“观察者”到“参与者”的转变。在文化调研中,学会用“历史视角 + 青年语言”讲述运河故事;在转型解码时,以“创意思维 + 实干行动”为工业遗产活化建言献策。“这不是一次简单的实践,而是青年与城市文化的‘双向奔赴’。”

从运河文化的“时空对话”,到工业遗产的“转型解码”,再到青年创意的“生动表达”,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时代精神探索队以实践为笔,书写文化传承与青春担当的答卷。这场跨越历史与现实的探索,不仅解码了运河文化与工业转型的密码,更让青年力量成为文化传承最鲜活的注脚。(通讯员 冒思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