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和关于语言文字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积极响应教育部、国家语委“推普助力乡村振兴计划”,打破方言沟通的壁垒,实现日常交流与信息传递的高效畅通。为此三江学院土木工程学院开展了“字正腔圆传文明、壁垒消除助乡兴”的青年推普的实践活动。

“语润乡音”实践队社区调研前合影

7月7日至8日,三江学院土木工程学院“语润乡音”实践队,在主城区春江新城新河苑、凤翔山庄以及江宁区湖熟街道君子残疾人之家,围绕普通话使用现状与推广开展调研与实践活动。活动由土木工程学院开展,共有学生十一人、指导教师两名参与,累计发放问卷350份、宣传手册300册,调研对象涵盖社区居民、商户经营者,实践对象为江宁区湖熟街道君子残疾人之家的成员。

7月7日下午四点,“语润乡音”实践队在春江新城新河苑社区通过线下调查问卷、线上问卷二维码通道,通过“问卷发放+面对面访谈+实地观察”三维调研模式,较为全面摸查当地居民普通话使用频率、水平、难点及学需求。问卷共设置十道调查题目,包括日常交流语言、普通话使用情况、学普通话的途径、学意愿、学普通话遇到的主要障碍等方向,问卷调查者的年龄跨度自十岁至七十八岁,职业覆盖退休职工、小学生、外卖骑手等多个职业。现场回收纸质问卷94份、线上问卷201,其中107位受访者表示“听得懂但开口难”,占比36%;91位反映“缺少系统学渠道”,占比30%,73位反映“用不到、学不会”。志愿者对问卷进行统计形成柱形数据表,对于该社区居民普通话的掌握程度、学情况、认知作用还有推广普通话的影响因素与支持度有了大概的了解。

“语润乡音”实践队社区调研图片

7月8日中午,“语润乡音”实践队乘车前往位于江宁区湖熟街道的君子残疾人之家。该机构创办于2017年,由轮椅歌手君子一手创办 ,是专门从事残疾人抚养与庇护性就业的专业机构。现有托养人员四十二名,年龄自十六岁至五十三岁,涵盖肢体、智力、多重残疾类别。这里不仅为残障人士提供食宿,还致力于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以及就业支持。湖熟街道君子残疾人之家结合实际,积极探索,追求多元创新,稳定长效的就业项目,现已链接爱心人士共同打造了南京市首家辅助性就业工厂﹣﹣布袜青鞋洗鞋馆,定期组织开展洗鞋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学员洗鞋技能,为学员们早日实现就业梦想作出更多的努力在淘宝、京东上开展相应的洗鞋业务,从洗刷鞋子、烘干、整理到打包都安排了君子之家的成员,提供了良好的就业支持。

君子残疾人之家为其成员提供的工作环境—洗鞋厂

志愿者抵达后,首先与机构负责人完成交接,确认当日课程流程随后按进入教室开展教学实践活动。首先介绍了普通话的定义,普通话是现代标准汉语,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为语法规范。接着介绍了为什么要学普通话为什么要学普通话,普通话能够打破地域隔阂、保障高效沟通,有助于助力社会的发展、促进资源的共享,有助于凝结民族共识维护国家的统一。为了提高此次普通话推广实践的趣味性,志愿者们还准备了很多有意思的互动游戏。

志愿者进行教学实践活动

第一个互动游戏以“气息与发音”为主题。志愿者将卫生纸放置在脸前示范“吹纸巾”练:深吸气后匀速吐气,使纸巾保持四十五度角持续五秒。君子残疾人之家的成员上台进行互动练。练结束后,实践队成员给出改进建议,包括腹式呼吸法、唇舌力度训练等并给表现较好的成员小礼品作为奖励。第二个互动游戏围绕“音准与节奏”展开。实践队成员设计六组绕口令,采用击鼓传花的形式进行选人,绕口令的难度梯度逐个递增,如“红凤凰粉凤凰”“黑化肥发灰会挥发”等同样表现得好的成员也能够得到小礼品。最后大家合唱了一首歌歌名是我最想听的话。

志愿者与君子之家成员进行互动游戏

当最后一句“其实我最想听的话是你的话”的余韵消散在君子残疾人之家的庭院里,志愿者们望着残障朋友们眼中闪烁的求知光芒,忽然读懂了这场实践最动人的意义。那些被精心设计的问卷、被反复打磨的手册,最终都化作了跨越语言隔阂的桥梁——广场上老人认真拼读的神情,残疾人之家传来的绕口令的朗读声,社区居民攥在手心的宣传页,都是青春力量在基层土壤里扎根的印记。

这场推广不仅是普通话的普及,更是用青春热忱编织的纽带,让语言成为传递温暖、点亮希望的火炬。土木工程学院的志愿者们以行动让语言文字在泥土芬芳中生长出更蓬勃的生命力!(作者:冯可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