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光而行护童心 多维关怀助成长 —— 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信息工程学院陵口镇儿童关怀系列活动纪实

2025-09-06 12:34:43 来源:江苏青年网 阅读量:

2025 年 7 月,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沐光行者社志愿者联合丹阳佳苑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在陵口中心小学为陵口镇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的孩子们开展了一系列主题关怀活动。从趣味破冰、诗词互动到艺术创作、协作实践,志愿者们以专业且温暖的行动,构建起集文化浸润、心理疏导、艺术表达与协作能力培养于一体的成长支持体系,用爱与陪伴为孩子们的夏日时光注入满满正能量,切实响应国家关爱少年儿童的号召。

7 月 5 日:搭建沟通桥梁,在互动中凝聚信任与文化力量

7 月 5 日,“搭建沟通桥梁,用爱温暖童心” 主题活动率先拉开序幕。杨钦萍、尤国浩、饶嘉瑜、黄文慧、王怡佳等志愿者通过 “游戏破冰 — 心理疏导 — 文化赋能” 三段式干预模式,为孩子们打造了一场兼具趣味性与教育意义的成长体验。

活动伊始,“名字接龙” 游戏打破了孩子们之间的陌生感。大家围成一圈依次自我介绍,后续参与者需准确复述前人姓名并接续表达,失误者以表演节目等 “趣味惩罚” 活跃氛围。在志愿者的耐心鼓励下,原本羞涩的孩子成功复述出七位同伴的姓名,现场掌声阵阵。紧接着的 “悄悄话传递” 环节中,“我们都是好朋友” 这句温暖的话语经全员传递后仍完整如初,当最后一位孩子清晰读出原句时,欢呼声响彻活动室,孩子们在协作中真切体会到集体的温暖与信任的可贵。

温馨的 “心声分享会” 在舒缓音乐中展开。志愿者率先分享个人成长故事,以真诚打开孩子们的心扉。逐渐放下拘谨的孩子们主动倾诉内心感受,倾听者不仅专注投入,还会在分享后诉说自身相似经历,并通过 “你当时是什么感受?”“你希望接下来有什么改变?” 等引导式提问,让孩子们感受到情感被尊重、被理解,也渐渐鼓起了勇敢表达的勇气。

作为活动高潮,“诗词闯关” 环节以积分竞赛点燃孩子们的热情。首关 “诗词填空补缺” 检验经典诗句积累,第二关 “诗词接龙大比拼” 考验尾字、谐音字续接能力,第三关 “诗词情境大挑战” 引导孩子们结合生活场景灵活用诗,最终的 “飞花令擂台赛” 要求 10 秒内背出含关键字的诗句,坚持到最后的孩子脱颖而出。总积分最高者获 “诗词小状元” 称号,孩子们在竞技中展现出对古诗词的扎实掌握与创造性应用,传统文化的种子也在欢声笑语中悄然播撒。

7 月 6 日:彩绘心流充电站,以艺术绘出成长正能量

7 月 6 日,“彩绘心流充电站” 活动创新性地将艺术疗愈融入儿童心理建设。志愿者肖鸿芸、黄颖超、蒋悦等以趣味比喻导入 “能量充电站” 环节,激发孩子们的创作兴趣后,分发绘画材料,鼓励大家自由创作,同时巡视指导、适时提示。创作完成后,志愿者邀请孩子们分享作品,通过提问引导他们深入表达创作思路,最后将所有作品集体展示并贴成 “能量墙”,全场鼓掌致敬。

孩子们的想象力令人惊喜 —— 有人用画笔定格 “志愿者教我画画” 的温馨瞬间,有人以亮色线条勾勒 “运动会上的加油声” 的热烈场景,将 “手机充电” 的科技概念巧妙转化为情感表达。整个过程充满趣味与互动,不仅帮助孩子们释放情绪,更让他们在艺术表达中建立起情感支持。

“我的支持树” 创作环节更是一堂生动的情感教育课。志愿者为孩子们分发四色便签,示范用不同颜色记录成长中的 “支持与爱”:浅绿便签写下他人帮助自己的事,蓝色记录自己帮助他人的经历,黄色描绘未来心愿,粉色标注同学的善意。分享环节里,孩子们的讲述温暖动人:浅绿便签上 “老师辅导作业” 的字迹稚嫩却真挚,红色标注的 “同学扶我起身” 满含感动,金黄便签上 “想给山区孩子送书包” 的心愿充满善意。一张张便签贴满 “支持树” 展示图,让抽象的关爱变得可视化,也让孩子们深刻领悟 “被支持” 与 “传递爱” 的意义。

7 月 13 日:倾听协作工作坊,在配合中构建成长新生态

7 月 13 日,“倾听协作工作坊” 活动聚焦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培养,通过特色游戏引导孩子们学会倾听、默契配合。

“故事碎片拼图” 游戏成为协作教育的生动载体。第一轮活动中,孩子们可同时发言,结果各自陈述故事片段后,讨论陷入混乱。志愿者肖鸿芸、于陶毅、曹刚辉及时介入,耐心传授 “轮流表达、专注倾听” 的方法。第二轮,孩子们按照顺序依次发言,其他人专注聆听,最终成功拼出故事全貌。从七嘴八舌到默契配合,孩子们在欢笑中切实体会到倾听的重要性与协作的力量。

“声音地图” 环节让孩子们变身 “小小侦探”。志愿者带领大家闭眼静听,用心捕捉周围声音 —— 近处的说话声、笑声、走路声,远处的汽车鸣笛声、工地施工声,原本熟悉的环境在声音的串联下变得鲜活有趣。孩子们认真标记听到的声音,笔下的 “声音地图” 充满创意,也让他们学会用心感受生活细节。

“情绪猜猜乐” 环节则打破了语言沟通的局限。孩子们通过夸张的表情与肢体动作演绎不同情绪,原本内向、不爱说话的孩子也主动参与,用生动的表演传递情绪,现场氛围热烈融洽。这一环节不仅帮助孩子们突破自我,更搭建起非语言沟通的桥梁,让彼此的理解更加深刻。

多维赋能显成效,持续守护助成长系列活动开展以来,孩子们始终保持极高的参与度与积极性:在创作中收获乐趣,在分享中感受支持,在协作中提升能力,心理上获得显著成长与疗愈。据陵口镇未保站老师反馈,活动结束后,孩子们开始主动分享内心感受,同伴间的矛盾也明显减少。

此次系列活动不仅为留守儿童搭建了情感支持网络,也为大学生志愿者提供了实践平台,实现 “双向赋能”。丹阳佳苑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负责人对活动给予高度评价,尤其肯定诗词情境化、艺术疗愈等创新环节 “既传承文化、激发创意,又助力孩子表达情感、健康成长”。志愿者们也发现,自身的榜样作用显著 —— 孩子们在交流中对大学生活的好奇与向往,更坚定了大家持续开展关怀行动的决心。

未来,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沐光行者社将继续深化 “艺术 + 心理 + 文化” 的服务模式,优化活动设计、扩大服务覆盖面,通过定期回访跟踪儿童心理发展,以青年学子的实践行动践行青春担当。正如志愿者团队所言:“每一个孩子都值得被倾听,每一份成长都需要全社会共同‘充电’,我们将持续沐光而行,用爱与专业守护孩子们的童心与梦想。

图片:肖鸿芸、黄颖超、蒋悦、于陶毅、曹刚辉  

编辑:肖鸿芸、黄文慧、王怡佳、饶嘉瑜

文案:许悦、沐尹如、许星洁、刘阳、邹静怡


热点排行

精彩视频

要闻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