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强则国强。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青年的殷切寄语,为新时代青年投身社会实践、传承红色基因指明了方向。2025年7月7日至7月20日,西京学院研究生会“函关红韵·薪火传承”党史文化实践团以“三融四进”实践模式为指引,开展了“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函关红韵”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
一、实践背景
三门峡市是黄河金三角地区的核心城市之一。这里不仅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悠久的历史文化,还是中国革命的重要根据地之一,红色文化底蕴深厚。三门峡的红色文化是豫西革命历史的缩影,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这片土地见证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如今,这些红色遗址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激励后人奋进的精神财富,也为实践团探索红色文化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实践团成员们先后探访了渑池县、三门峡市、灵宝市的十余处红色基地,从刘少奇旧居、八路军渑池兵站到周总理视察大营纪念馆再到灵宝市抗日战争纪念馆等地,团队成员通过实地走访、采访当地村民、文保员及专家,深入学习红色故事,了解红色文化的保护现状与文旅融合潜力,不断探索“三融四进”的创新社会实践模式,让红色基因融入青年成长全过程。
二、实践过程
7月10日—11日,为确保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实践团在线上分别举行启动会、安全培训与社会实践技能培训会,指导老师王英博、孙恩慧和王磊出席会议并对本次实践任务提出具体要求。会上由实践团队长袁帅对社会实践的行程进行具体安排,确定任务分工,同时强调实践过程中的人身及财产安全等注意事项。成员刘畅整理团队以往的社会实践及调研经验,具体介绍了线下调研过程中实地走访、采访各景区游客、文保员、咨询文保专家等实践方式。成员林成琨组织成员查找实践所需相关文献资料、搜集问卷数据等。
【第一站:红色故事,渑池启航】
7月14日,实践团抵达渑池县城关镇,探访刘少奇旧居、八路军渑池兵站。实践团成员在文保人员引导下,参观了刘少奇当年的居住地,通过文保员的讲解了解到,刘少奇在此停留期间,主持召开豫西特委扩大会议,并起草《论共产党员的修养》提纲,为党的建设留下宝贵思想财富。团队成员仔细聆听“与村民同纺线”“深夜修改文稿”等感人故事,驻足凝视墙面泛黄的历史照片,深刻感悟革命先辈扎根群众、潜心治学的精神风范。随后团队成员来到八路军渑池兵站,了解兵站与晋豫抗日联动”的历史,感受“自力更生”的奋斗精神,进一步理解了跨区域革命协作的战略意义。
7月15日,实践团来到渑池县烈士陵园、渑池博物馆进行走访调研。在烈士陵园,成员们向纪念碑敬献花篮,在烈士墓前聆听他们的英勇事迹,成员们在烈士墓前静默伫立。感受着“牺牲与坚守”的重量,深刻认识到今日和平的来之不易。从烈士陵园出来后,团队成员前往渑池博物馆感受渑池厚重的文化底蕴和红色精神,在博物馆的红色展区,队员们通过一幅幅历史图片、一件件革命文物,了解渑池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的英勇事迹。
7月16日,团队前往仰韶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仰韶文化博物馆深入感受仰韶文化。在仰韶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通过参观发掘现场,直观了解了仰韶村遗址首次发掘的历史意义;在博物馆中,馆内通过数字化展陈、场景复原等手段,生动再现了仰韶先民的制陶技艺、农耕生活和祭祀信仰,团队成员还使用了便携式扫描仪对红军战壕遗迹、武器模型等文物进行高精度扫描,为后续制作可交互的打印模型积累原始数据。让团队成员从仰韶石斧到抗战土枪的跨越中,感悟文明延续与精神传承的深层关联,深入理解“红色基因根植于中华文明沃土”的内涵。
【第二站:触摸崤函文脉,瞻仰伟人风范】
7月17、18日团队前往三门峡市,继续探寻红色文化,团队先后去了三门峡博物馆、周总理视察大营纪念馆等地,触摸崤函文脉,瞻仰伟人风范。在博物馆,文保专家从“远古文明”“古代文明”“近代抗争”“现代发展”四个方面介绍了三门峡地区的历史变迁,让团队成员深入了解当地历史文化。接着实践团前往周总理视察大营纪念馆,纪念馆内,陈列的周总理旧物生动还原了当时的生活场景。讲解员生动讲述了总理与村民同坐田埂的故事,使团队成员深刻体会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深入基层、心系群众的为民情怀。团队成员基于馆藏文物,设计出了可拆解的3D部件,供参观者拼装学习。参观结束后,团队成员随机对游客进行调研,了解当地红色文化宣传及保护情况,丰富了社会实践内容。
【第三站:烽火岁月中的灵宝记忆】
7月19、20日,实践团来到灵宝市,共同探寻这座城市的红色文脉。团队先后调研了灵宝市抗日战争纪念馆、河南振宇红色教育基地等地。在抗日纪念馆,成员们看到大量历史照片、文献资料、实物展品,直观感受到“函谷关阻击战”“朱阳镇游击战”等战役的艰难与当地人民英勇不屈的精神,成员们被当地军民“宁死不屈、保家卫国”的精神深深打动,这种精神深刻诠释了“爱国不分地域,抗争从未停歇”的深刻内涵。
随后,实践团走进河南振宇红色教育基地。基地以“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为宗旨,实践团成员们在教育基地查阅红色文件、学习革命先辈的廉洁故事、体验“重走长征路”的模拟活动,展示制作的3D打印模型,举办以“触摸历史”为主题的展览,不断感受红色文化在新时代的鲜活生命力,深刻认识到“传承不是复刻,而是要让红色精神融入当下”的发展要义。
三、实践感悟
袁帅:实践让红色历史落地,打破认知碎片,构建文明-革命-传承脉络,红色基因扎根中华文明。
林成琨:红色文化的生命力在“连接”,连历史与当下、理论与实践、个体与民族,可践行。
刘畅:传承不只是复述历史、护文物,更要践行精神、激活文化,需创新对话时代。
王硕哲:红色历史由平凡人书写,英雄是危难挺身而出者,传承要在日常践坚守。
韩怡莹:红色文化具“整体性”,需用系统思维传承,护旧址、讲故事,强文化根系。
朱梦琦:“行走的力量”让历史变情感、精神变信仰,是实践育人核心价值。
王炳琰:红色传承需科技、教育、产业多维协同,方能融入时代血脉。
崔永玥:红色基因含牺牲奋斗与实事求是等智慧,是应对当下挑战的法宝。
冯亚玲:红色传承需政府、专家、青年、群众协同,协同精神是传承关键。
谯正:平凡人珍视红色文化,传承是公民使命,青年要注入新活力。
张苗苗:红色文化生命力在实践,传承要落实到具体行动,让基因生长。
吴小杭:红色文化与地域融合,传承需结合当地土壤,成独特生态。
陈佳雨:红色文化是过去、现在与将来时,推动进步、指引青年。
何天洋:历史有温度,传承要挖微观故事,用温度让红色记忆入心。
(西京学院研究生会“函关红韵·薪火传承”实践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