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十四五” 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号召,深入体察现代康养机构服务现状,探索智慧养老模式的落地路径,苏州城市学院“探需养老 智汇人力”暑期社会实践团于 2025 年 7 月 8 日下午两点,走进苏州瑞颐康养公司开展实地调研。团队成员带着专业视角与人文关怀,通过与老人面对面交流、实地考察设施、观察文娱活动等方式,全方位解码当代养老服务的真实需求与发展潜力。
深入一线,解码养老真实图景
实践团抵达苏州瑞颐康养公司后,首先与机构运营负责人进行座谈。负责人介绍,瑞颐作为苏州本土知名康养品牌,以 “医养结合” 为特色,服务涵盖自理老人照护、失能失智老人康复、日间托养等多个领域,目前入住率达 92%,其中 80 岁以上高龄老人占比 65%。这些数据为团队后续调研提供了重要背景参考。
活力康养:活动室里的“小社会”
公共活动区是整个康养院的“活力心脏”,不同功能的活动室紧邻分布,形成一个小型社交生态圈。最热闹的当属棋牌天地。窗明几净的麻将室内,四张自动洗牌麻将桌几乎满员,清脆的碰牌声与老人爽朗的笑语交织。护理员介绍,这类传统棋牌活动因其熟悉的操作方式和浓厚社交属性,参与度稳居首位。隔壁的“轻舞飞扬”舞蹈房则呈现出另一番景象:落地镜前,几位身着练功服的老人正随着舒缓音乐练习太极扇,动作虽缓却充满韵律;一旁角落,两位老姐妹则对着手机视频,饶有兴致地尝试着简单的健身舞步。团队成员注意到,舞蹈房不仅铺设专业防滑地胶,沿墙安装的扶手更显贴心。活动室像微缩社区,棋牌是邻里茶话会,舞蹈房是健身房,桌球室是运动场,真正支撑起老人的精神家园。
医康融合:科技赋能下的健康守护
移步至康养院的医疗康复区域,实践团成员们深入体察了“医养结合”理念的落地实践。明亮的康复训练室内,专业物理治疗师正引导一位老人使用智能下肢康复训练器进行步态练习,机器屏幕实时显示着步频、负重等数据。隔壁的中医理疗室飘散着淡淡的艾草香,几位老人正接受着艾灸或推拿服务,护理人员介绍,这些传统疗法对缓解慢性疼痛和促进血液循环颇受欢迎。此外,远程医疗咨询室配备了高清设备,方便老人足不出户即可与三甲医院专家进行“面对面”问诊,解决了高龄长者外出就医的不便。这些融合了专业医护、现代科技与传统疗法的场景,生动诠释了瑞颐康养如何构建起一套覆盖日常保健、慢病管理到专业康复的全方位健康守护网络,也让实践团对“智慧养老”在提升服务精准性和可及性方面的作用有了直观认识。
智慧康养:设备前的 “新探索”
智慧康养作为当下养老领域的焦点议题,“探需养老 智汇人力” 暑期社会实践团依托自主研发的线上养老小程序 “禾护护”,针对老年人数字素养展开了专项调研。
在活动室内,实践团成员向老人们生动展示了团队开发的 “禾护护” 养老服务小程序,以及便携式血压计、智能药盒等一系列适老化智能设备,并热情邀请老人们亲身体验。调研过程中,团队创新采用现场演示与简易问卷相结合的方式,全面收集老人们对智能设备的操作熟练程度、使用意愿等关键信息。
期间,部分老人在团队成员的耐心协助下,成功在手机上完成了 “禾护护” 小程序的注册流程,并实际体验了用药提醒、一键呼叫等实用功能。调研结果显示,超过六成的老人对智能健康监测设备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然而,由于操作环节相对复杂,仅有三成老人能够独立完成设备基础功能的操作。
为了给后续老年人数字素养分析提供直观的可视化依据,同时也为优化 “禾护护” 小程序的界面设计积累实证素材,团队成员特意将老人们操作设备的瞬间与调研记录表一同拍摄留存,为进一步完善智慧养老服务体系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活动尾声,实践团指导老师王倩在总结中动情说道:“在瑞颐,我们不仅看到了科技赋予养老的‘高度’,更触摸到长者真实需求的‘温度’。同学们记录下的,不仅是设备的参数、界面的逻辑,更是长者们使用时的每一个迟疑、每一声赞叹、每一次对便利的渴望。这些鲜活的细节,是坐在书桌前无法获得的。希望你们将工程学、信息学、社会学等专业知识,融入对‘适老性’的深刻理解中,真正设计出‘懂老’、‘护老’的解决方案。”
此次深入瑞颐康养院,实践团成员不仅看见了硬件设施的完善,更触摸到养老需求的复杂肌理:老人渴望社交联结而非被动照料,科技需“润物细无声”地融入而非生硬嫁接,精神丰盈与身体照护同等重要。(通讯员:江雨萱,林圆,季香玲,高芸,史心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