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木槌“咚咚”敲,方巾“开”草花——南京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秾情野簌,香约振兴”实践团赴戎苑社区开展野菜课堂活动
7月8日上午,南京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秾情野簌,香约振兴”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团队与光华路街道戎苑社区联合开展了一场面向小学生的野菜课堂活动,为孩子们带来了别开生面的“植物探索记”。
一、野菜科普课堂:自然知识的生动启蒙
活动首站设在戎苑社区活动室。志愿者团队以“认识身边的野菜”为主题,通过手绘图谱展示、实物特征讲解、互动问答等方式,系统介绍了艾草、荠菜等常见野菜的形态辨识、食用价值及药用功效。当志愿者指着手绘图谱中锯齿状叶片的艾草说明其“可用于制作青团”时,现场气氛迅速升温——一名扎羊角辫的小女孩率先举手回应:“我见过!外婆清明时会采摘!”另一名身着黑色上衣的男孩随即补充:“我奶奶包的青团会流芝麻馅!”
这堂内容丰富的“野菜小课堂”,涵盖了从常见野菜的辨认到其功效的介绍等多方面知识。志愿者引导孩子们调动全身感官去感受野菜的独特魅力,期间还准备了小奖品,用以奖励那些积极回答问题的“小问号”们。在这里,知识不再是单调地呈现在黑板上的文字,而是化作了孩子们可以摸得到、闻得着的“自然密码”。
二、植物拓染实践:自然与艺术的跨界融合
课堂知识延伸至实践环节,志愿者带领孩子们开展“植物拓染”艺术创作。活动现场,长桌上整齐陈列着素白方巾、菠菜叶、苋菜梗等材料,在志愿者“先摆放叶片造型,再轻敲固定”的示范指导下,孩子们踮脚执槌,小心翼翼地完成拓印工序。随着木槌的轻叩,方巾上逐渐晕染出菠菜的清新绿、苋菜的绯红及叶脉的细腻纹路,形成了一幅幅天然的“植物画作”。
一名鼻尖沾着草汁的小女孩举着方巾兴奋展示:“老师看!这是我拓印的小老鼠!”其眼中的雀跃与方巾上的自然印记交相辉映。随后,志愿者为孩子们提供彩笔,鼓励在拓印基础上添加创意细节,最终形成自然纹路与人工彩绘交织的“春天备忘录”,实现了科学知识与艺术表达的有机融合。
三、实践成果:满载自然的成长行囊
活动尾声,每个孩子的帆布包都装满了意义非凡的“自然礼物”:叠放整齐的拓染方巾,边角隐约显露草叶印记;记录活动瞬间的野菜主题拍立得,被细心夹入书本;科技文化节野菜科普宣传册静躺夹层,等待后续深入阅读;最下方一枚定制纪念徽章,悄然见证着本次活动的独特意义。
其中,最令孩子们雀跃的当属“种子纸”——志愿者特别准备的环保纸材中嵌入花种,只需浸湿后埋入花盆即可萌发。“哥哥姐姐说泡湿了就能种出小花!”扎羊角辫的小女孩举着种子纸转圈欢呼,其他孩子随即热议:“我要种太阳花!”“我想种薄荷!”现场期待氛围感染了每一位志愿者,也为活动画上温暖的句点。
本次活动中,“秾情野簌”团队以一片草叶、一朵干花为媒介,为社区儿童打开了一扇通往自然科学的趣味之门。通过“知识讲解+实践体验”的创新模式,不仅深化了孩子们对野菜的认知,更在其心中埋下了自然探索的种子,为暑期社会实践与社区科普教育的融合提供了生动范本。
下一次,我们还要一起——蹲在窗边认野菜,用木槌敲出春天,把风里的花香,都装进夏天的故事里。(通讯员:徐艺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