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继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25年7月1日至22日,江苏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织语传新,丝索译韵”中华文化传承团在南京市开展非遗技艺体验、非遗传承人弟子访谈、博物馆参观学习等系列活动。活动后期,团队成员前往家乡暑托班,为社区青少年及儿童带去妙趣横生的非遗盛宴。

筹谋细绘初心卷,协作同铺传承路

江苏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织语传新,丝索译韵”中华文化传承团在李子绯老师的带领下,由张偲琪、黄欣然、袁琳、居倪睿、庆秋烨等多名热爱优秀传统文化的同学组成,励志为弘扬非遗文化贡献青春力量。

在项目筹备阶段,张偲琪同学作为团队负责人,从队员招募与筛选,到明确传承项目的核心方向,始终以清晰的思路推动有序开展,并结合成员的专业特长与兴趣方向制定详细分工方案,确保文献研究、资源对接、活动策划等环节有序连接;袁琳同学积极对接博物馆、工作室等相关部门申请实践资源,协调场地与设备支持,为团队后续的研习活动扫清障碍,以高度的责任心保障了筹备阶段各项工作的落地见效;黄欣然和居倪睿同学主动参与协调与组织,并与家乡的暑托班取得联系,为团队的文化推广活动开辟了校外新阵地;庆秋烨等同学梳理云锦与绒花的历史文献、技艺谱系,深入了解两项技艺的历史渊源、工艺特点及文化内涵。

金陵绒缕承旧艺,南都繁花绽新颜

2025年7月17日,江苏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织语传新,丝索译韵”中华文化传承团赴南京梧翊凰绒花工作室。通过实地参观非遗工坊、亲手体验绒花制作工序以及专访绒花手艺人,团队成员深刻体悟到丝绒在指尖流转间承载的千年匠魂。

南京绒花以蚕丝为骨、以指尖为器,其 “勾条捻转”“绒条打尖” 等工序对毫厘精度的极致追求,不仅完整保留了宫廷造物的美学密码,更生动诠释了 “以柔赋形” 的东方哲学智慧。成员们在实践中深刻认识到,非遗活态传承既要扎根传统基因、守护技艺本真,更需嫁接当代设计语言与传播载体 —— 让绒花从博物馆展柜走向日常配饰、数字藏品等多元应用场景,方能实现 “见人见物见生活” 的可持续传承目标。

云丝织就千年韵,锦缎裁开万象春

7月18日,传承团前往南京云锦博物馆开展实践活动。本次活动通过实地参观、技艺观摩、文化研讨等形式,团队成员近距离领略了云锦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当亲眼目睹数万根丝线在织机上交织出流云纹样,亲手触摸织物表面细腻温润的肌理,青年学子们深刻感受到中华传统工艺的博大精深—— 从“通经断纬”的织造智慧到“妆花缎”的繁复配色,从承载皇家仪仗的庄严华贵到融入民俗生活的吉祥寓意,云锦不仅是面料的艺术,更是一部镌刻在丝缕间的文化史诗,让团队成员对 “经纬之间藏天地” 的古老箴言有了更为直观的体悟。

通东云锦译童趣,南都绒花缀童真

7月20日至22日,传承团分别前往江苏省启东市长龙怡福苑社区活动中心和南京市六合区雄州街道滨河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开展以云锦和绒花为核心的非遗科普课堂。

社区暑托班课堂的开展,让非遗传承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团队成员通过讲述非遗故事、演示手工制作、组织动手体验,为孩子们打开了解传统技艺的大门。课堂上,志愿者用生动的动画短片讲解云锦与绒花的历史,借助实物展示让孩子们观察云锦的纹理与绒花的结构;在简易绒花制作环节,孩子们在志愿者的指导下借助扭扭棒,仿照绒花工艺中粘花的环节亲手制作出属于自己的小花。欢声笑语中,孩子们不仅了解了非遗知识,更在实践中感受乐趣与传统技艺的价值。

云锦织霞连中西 绒花绽韵译古今

2025年7月22日,江苏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织语传新,丝索译韵"文化传承团以“云锦织霞连中西 绒花绽韵译古今”为主题的线下社会实践活动圆满结束。活动的顺利开展,得益于南京梧翊凰绒花工作室、南京云锦博物馆、启东市长龙怡福苑社区和南京市六合区雄州街道滨河社区的大力支持,以及江苏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生会的精心组织。未来,江苏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织语传新,丝索译韵”中华文化传承团将以实践为笔,以热爱为墨,让云锦的华美与绒花的灵动在新时代绽放光彩。

文字|张偲琪 庆秋烨 金晓彤 丁喆沅

图片|王灿 刘昱彤 居倪睿 张偲琪 倪巧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