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渠上的精神长歌

2025-07-14 07:57:17 来源:江苏青年网 阅读量:

钢钎凿透千岩谷,渠水直达通天路。7月12日,当河南理工大学电气学院“文心红旅,薪火文彰”实践团的目光撞上纪念馆里那张“桃园渡桥”的老照片时,时光突然裂开一道缝:无数的身影叠在石拱桥上,像一串倔强的省略号,省略了汗水与血泪,却把“战太行”的壮举,钉进了1960的年代里。我们始终明白,红旗渠从来不是一条简单的水渠,而是林县人民用“硬骨头”精神写就的无字史诗。

“1250个山头、211个隧洞、152个渡槽、12408个建筑物…”这些史诗般的数字触目惊心,这就是党与林县人民十年间的战太行壮举。恍惚间,我看到了数万把镢头同时扬起,看到了无数钢钉与钢钎交错起落,看到了悬崖上的无数渠洞,炸洞声与吆喝声此起彼伏,不正是“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精神体现吗,是林县人民的十年大计,是林县人民做好前赴后继,代代相守的准备,是林县人民将“渴死”的绝境改写的勇气!

林县人没有等天上掉水,而是把“截住漳河,引水入林”的疯狂想法,变成十万大军的集体冲锋。指挥部的红旗猎猎作响,模范们的奖章泛着柔光,81名民工长眠红岩的故事,让“无私奉献”不再是口号——他们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把“团结协作”的基因,溶进渠水的每道波纹里。他们喊着“山硬硬不过决心,困难吓不倒英雄,任你山高石头硬,铁山也要站个洞”,他们前进着,他们在绝壁上写青春,他们在太行上洒汗水。

我们突然懂得所谓红旗渠精神,就是把“不可能”嚼碎了咽下去,再用热血吐出来。现在的年轻人,哪个没在“躺平”与“奋斗”间挣扎?但站在渠水曾经的诞生地,我们看见的是:六十年前的青年,用钢钎当笔,在太行绝壁画宏图;六十年后的我们,该以什么为墨,续写新时代的答卷?离开纪念馆时,夕阳把渠水染成血色,像极了当年民工肩头的血痂。红旗渠教会我们:真正的传承,不是仰望丰碑,而是把“愚公移山”的狠劲,变成逐梦的脚步;把“无私奉献”的初心,变成躬身的姿态。当青春与红旗渠精神相遇,太行的风会告诉我们:天路,从来是干出来的,不是等出来的!

作者:徐浩然 徐一畅 周文聪 毕艺展


热点排行

精彩视频

要闻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