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会心理健康需求日益增长的当下,江苏海洋大学海洋科学与水产学院红十字会学生分会将课堂所学融入社会实践,开展了以“连海扬风帆,博爱护心田”心理健康关爱行动为主题的心理健康服务系列活动。
夯实基础:理论学习,实践赋能
6月20日,团队邀请江苏海大学祁明慧心理工作室负责老师,举办“弱势群体心理认知与关怀”专题培训讲座。
祁明慧老师首先从社会学与心理学双重视角阐释弱势群体的多维定义;继而深入剖析该群体在情绪感知、自我认同、社会适应等层面的典型心理特征,通过具体案例解析自卑敏感、社交退缩等常见心理表现的形成机制;最后围绕“倾听-共情-引导”核心逻辑,系统讲授心理疏导的沟通技巧与干预策略,强调建立安全信任关系的关键要点。
在互动环节,李寒梅老师详细介绍了校园心理咨询室、心理援助热线等多维心理求助渠道,更组织现场学生开展心理知识有奖趣味问答活动。此次讲座通过理论讲授、案例分析与情景实践的立体培训模式,切实提升了实践团队的心理服务专业素养,为后续开展弱势群体关怀工作筑牢理论支撑。
实践活动过程中,团队开展了交流研讨活动,复盘前期实践活动成效,明确后续“精细化服务+常态化反馈”的工作重点。并开展趣味减压活动,诸如“情绪盲盒”“压力传递圈”等游戏活跃团队氛围,释放压力,更强化了团队默契度,推动实践活动提质增效。
童心为钥:情绪解码,心灵成长
海洋科学与水产学院红十字会学生分会以“博爱青春”为引领,于6月22、24、25日联动连云港市妇联实验幼儿园、儿童福利院等机构,构建“认知-体验-表达-调节”四维情绪教育体系,通过沉浸式互动实践为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成长赋能。
在“趣味互动・情绪启蒙”活动中,志愿者化身“成长引路人”,以《头脑特工队》动画为情感锚点,通过肢体表演与图画纸板游戏,将抽象情绪转化为可感知的童趣体验。在儿童福利院的“快乐特工队”活动中,扭扭棒花朵情绪分类、表情卡角色扮演等环节,让孩子们在色彩与动作的交织中解锁情绪识别密码,“超能情绪特工”勋章的颁发更将积极表达的理念深植童心。而“勇闯心世界”主题活动则创新打造了“纸飞机情绪站”,当载着烦恼与喜悦的纸飞机划破天际,孩子们在放飞中学会接纳情绪,在互助中掌握“拥抱调节法”等心理自助技巧。
这场由青春力量编织的博爱实践,不仅以“游戏化教育”破解了幼儿情绪认知的抽象性难题,更通过“大学生志愿者+专业机构”的协同模式,构建起社会关爱儿童的立体网络。
活动中,志愿者们以共情力搭建代际沟通桥梁,用“陪伴式成长”诠释青年社会责任——当孩子们的笑脸与志愿者的身影定格在合影中,这既是“博爱青春”的生动注脚,更是新时代大学生以实践书写的社会答卷,为构筑儿童心理健康防线、绘就社会和谐图景注入了蓬勃的青春动能。
银龄心桥:影像疗愈,心理护航
海洋科学与水产学院红十字会学生分会联动多方力量,以“连海扬风帆,博爱护心田”为实践主题,先后开展多场面向老人群体的心理健康关怀实践活动,通过情感陪伴、记忆留存与代际互动,为养老院老人与社区独居老人构建温暖的心理支持网络,展现新时代青年在老龄化社会中践行博爱精神的责任与担当。
6月21日上午,实践团队携手义德医养结合养老院开展了系列温馨活动。在温馨的活动室里,志愿者们纷纷登台,用甜美的歌声为老人们献上经典歌曲,熟悉的旋律瞬间点燃了现场气氛。随后,全体志愿者共同合唱的《歌唱祖国》,更是将气氛推向高潮,老人们情不自禁地跟着节奏拍手、哼唱,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接着,志愿者们分散开来与老人们进行更深入的互动。在棋牌室,志愿者们围坐在老人身边,陪他们打牌、下棋。大家一边娱乐,一边交流技巧,欢声笑语不断。棋局间的你来我往,牌桌上的切磋较量,不仅锻炼了老人们的思维,也拉近了彼此的距离。在休息区,志愿者们与老人们围坐在一起,亲切地唠起了家常。大家耐心倾听老人们讲述年轻时的奋斗历程和难忘经历,并分享自身成长历程中的点滴。
6月29日,志愿者队伍远赴灌云县四队镇农村五保供养服务中心,以“博爱暖桑榆”为核心,打造“暖心瞬间”拍照服务与沉浸式陪伴场景。镜头前,老人们在志愿者的引导下留下笑容,定格珍贵瞬间;座谈交流期间,跨年龄层的对话流淌着关怀,志愿者细致询问老人近况,倾听他们的人生故事。活动特别关注孤寡老人的情感需求,为失去亲人的老人提供心理疏导,以慰问关怀与精神陪伴双轨并行的方式,缓解乡村老人的孤独感。正如一位老人感慨:“这份跨越距离的温暖,让我们感受到社会的牵挂。”
6月30日,“岁月留声・心灵图鉴”活动在新孔社区启幕。志愿者联合市妇联实验幼儿园,以“代际记忆影像共创”为载体,通过小朋友舞蹈暖场、老照片猜年代等互动游戏打破隔阂,运用“5W1H提问法”引导老人回溯人生关键瞬间,并携手完成手账本拼贴与钉子画创作,将记忆转化为可触摸的“心灵遗产”。活动构建的社区“心灵图书馆”,不仅为老人提供了情感宣泄的渠道,更让年轻一代在倾听中汲取生命智慧,形成代际情感桥梁。
7月2日上午,实践团队携手新浦街道市民社区精心组织了“心灵彩砂·心愿共筑——社区跨代际情绪艺术对话”活动,志愿者们和老年人们一起积极参与,在社区活动中心开启了一场温暖的情绪交流之旅。让志愿者与长者之间产生了温暖的情感联结。志愿者们带着彩砂、多肉等手工材料,与长者共同创作微景观。创作过程中,长者们分享着人生经验,志愿者们则带来新颖创意,不同时代的思想在指尖的艺术创作中交融碰撞。彩色心愿纸条上,写满了长者的人生感悟和志愿者的美好祝福,密封入瓶后,成为代际理解的见证。通过这次实践,志愿者们深刻体会到艺术疗愈的力量,也学会了用耐心和陪伴与老年群体沟通,增强了社会责任感与共情能力。
活动以“影像记录+情感陪伴+文化传承”的创新模式,为老龄化社会的心理健康关怀提供了实践样本。学院红十字会相关负责人表示,活动旨在通过系统化的心理支持体系,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理念落地生根,既守护老人的心灵港湾,提升老年人群体的幸福感,也让青年志愿者在服务中深化社会责任感,让博爱精神如海风般吹拂更多心田。
三维心育:体心融合,全域疗愈
6月下旬至7月初,志愿者们深入广场、公园、社会福利中心等地,以“测评-艺术-运动”三维服务体系为抓手,用实际行动践行社会责任,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社会实践答卷。
深入城市商圈,搭建心理健康快检站。志愿者们化身“心理护航员”,运用专业心理测评知识,引导市民通过标准化量表完成压力水平评估。“书写压力”环节里,参与者将生活中的焦虑、烦恼化作文字,投入特制的“压力回收箱”,完成一次心灵的“断舍离”。随后,盲盒中的解压玩具与手写鼓励便签,为人们带来意外惊喜与温暖慰藉。活动期间发放的心理健康手册,内含常见心理问题应对策略,帮助市民将心理健康自检融入日常生活。这场实践活动,不仅让市民感受到专业的心理关怀,更让志愿者们在与不同群体的交流中,提升了社会服务能力。
走进生态公园,探索体心融合新路径。苍梧绿园的“运动强身心・晨间能量站”是本次社会实践的创新尝试。志愿者团队联合“叶子跑团”教练,为市民量身定制科学晨练计划。活动从专业的动态拉伸开始,逐步过渡到关节激活、有氧训练,让参与者在运动中唤醒身体活力。跳绳计时赛、三人四足接力等趣味项目,将竞争与合作巧妙结合,在欢声笑语中释放压力。活动现场的匿名心理便签墙,成为陌生人之间情感交流的纽带,有人写下烦恼寻求共鸣,有人留下鼓励传递温暖。志愿者们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学会了如何根据不同人群需求设计活动方案,进一步增强了社会实践的策划与执行能力。
关怀医护人员,构建医患沟通暖心桥。实践团队走进连云港市妇幼保健院开展“能量加油站——您的温暖补给已送达”活动,为一线医护人员送去关怀。团队精心准备的轻食补给包,包含能快速补充能量的黑巧克力、橘子等,还有手写感谢卡等传递真挚情感。此外,实践团队还承担起导医导诊工作,协助引导患者、解答咨询,为医护人员减轻工作压力。活动期间累计服务就诊人员200余人次,医护人员纷纷表示,这份来自大学生的温暖,让他们在忙碌的工作中倍感贴心。
关爱残障青年,激发热爱生活新动能。6月23日上午,实践服务团队走进社会福利中心,为残障青年带来一场别开生面的心理健康关爱行动。活动伊始,团队成员们围坐在残障青年身旁,将精心准备的超轻黏土一一拆开。他们通过手机搜索丰富多样的黏土手工作品,为残障青年提供创作参照。随后,成员们与残障青年并肩而坐,耐心地讲解黏土塑形技巧,手把手指导他们创作黏土手工作品。在温暖的互动中,一个个充满创意的黏土作品逐渐成型,有憨态可掬的小动物、色彩斑斓的花朵,每一件作品都承载着大家共同的努力与心血。创作过程中,团队成员还积极与残障青年展开友好交流,关切询问他们的生活日常、兴趣爱好,以轻松幽默的方式与他们交流,现场洋溢着欢声笑语。残障青年们也渐渐打开心扉,脸上绽放出灿烂的笑容,氛围温馨而融洽。此次心理健康关爱行动,不仅为残障青年带去了欢乐与陪伴,还通过艺术创作的形式,帮助他们舒缓情绪、增强自信心。
“连海扬风帆,博爱护心田”心理健康关爱行动团队以实际行动践行了社会责任与关爱精神,实践活动累计覆盖市民超千人,切实为不同年龄层人群提供了心理关怀,更为孤寡老人、孤残儿童等弱势群体带来关爱与温暖。实践团队志愿者们在实践中成长,将专业知识转化为服务社会的实际行动,以青春之力为社会心理健康建设添砖加瓦,彰显了新时代青年在社会实践中的责任与担当。后续,团队还将持续开展更多形式的关爱活动,为弱势群体送去温暖与希望,助力他们拥有更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拥抱幸福生活。(马一鸣,吕皖湘)
海洋科学与水产学院红十字会学生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