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流火,江苏科技大学(张家港)“青穗兴乡队”志愿者小队深入张家港农联村腹地。行动前,团队锚定实践坐标:与村委会精准对接,走村入户细致调研。他们发现,村中老人对粮食安全的认知仍停留在“够吃就行”的朴素层面,垃圾站内塑料袋与菜叶混杂的景象亦非个例。这些鲜活的一线洞察,成为团队精心设计“听得懂、愿意参与”的宣讲策略的基石。
图为小朋友们在听讲座(图:殷嘉怡)
在村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一场名为“珍惜粮食,致敬耕耘”的讲座悄然开启。志愿者们以童趣语言与斑斓画面,为萌娃们铺展“从粮到粮食”的奇妙旅程——田间沉睡的谷粒如何在汗水中蜕变为餐桌上的香甜。当世界粮食危机的真实影像与数据呈现,孩子们攥紧小拳头,稚嫩脸庞上浮现共情的凝重;“节约必要性”的互动问答中,踊跃的抢答与思维碰撞,让节约从口号落地为守护他人“饭碗”的责任。志愿者们更化身生活导师,教孩子们辨识“光盘信号”,学习“节粮魔法”,连“锄禾日当午”的古诗与“小时青,老来黄”的稻谷谜语,都在欢声笑语中化作滋养美德的清泉。
图为小队成员合照(图:沙禹成)
惜粮之道,源远流长。这份对耕耘的敬畏深植中华农耕文明血脉。从河姆渡的原始稻作到先秦儒家“敬天惜物”、墨家“节用”的哲思,从汉文帝亲耕籍田的垂范到李绅“粒粒皆辛苦”的千古吟唱,珍惜五谷始终是民族品格的厚重底色。今天,志愿者们正是这千年薪火的传递者。
讲座余温未散,垃圾分类的实践紧随其后。怀抱宣传资料的志愿者们穿行于村舍巷陌,耐心讲解分类意义,用“可回收物的经济价值”“有害垃圾的环境危害”等朴素道理,化解村民口中“麻烦”的疑虑。在分类点现场,志愿者化身操作示范员——“纸张塑料可回收,废弃电池属有害”——清晰的指引让村民眼中的困惑逐渐消散,甚至有老人主动上前询问细节。
图为小队成员汇总村内情况(图:臧玉雪)
这场精心筹划的乡村奔赴,是理念与实践的双向滋养。孩子们心中“粮”与“劳”的认知被重新擦亮;垃圾分类知识的普及悄然改善着村居环境。而对志愿者们而言,从教案打磨的深度思考到被孩子们眼中光芒触动的瞬间,他们更深切体悟到:珍惜粮食远非知识传递,它是代际间温暖的文化接力,是以青春之火点燃守护耕耘、敬畏资源的永恒心灯。一粒粒古老而珍贵的种子,正在农联村的夏日土壤里,静待成荫。(通讯员:殷嘉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