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苏师范大学科文学院文理学院“秦陇π·韵薪火”社会实践团以“非遗传承守根脉、红色铸魂砺初心、文旅赋能谱新篇”三维联动模式,深入陕西宝鸡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青年学子行走于青铜器之乡的文明长廊,穿梭在关山草原的绿色屏障,完成了一场贯通历史文脉与时代使命的“行走的思政课”。

文明解码,让非遗技艺跃动时代脉搏

在宝鸡青铜器博物院,何尊铭文中“宅兹中国”的厚重历史,与西府老街非遗工坊里皮影戏的鲜活跳动,构成跨越3000年的文明对话。在宝鸡市群众艺术馆内,木版年画、西秦刺绣、社火脸谱等非遗展品让同学们不禁感慨:青铜纹饰是祖先留给后世的文明密码,而民间艺术是劳动人民创造的生活诗篇。

实践团在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聆听讲解员讲解

实践团参观宝鸡市群众艺术馆

实践团通过“文物研读+技艺体验”双轨模式,深度解码非遗文化基因。在凤翔六营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凤翔泥塑传承人胡锦伟向队员们讲述泥塑的发展历程与当代价值。在胡老师的指导下,队员们动手绘制,亲身体验泥塑制作的匠心独运。“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队员们捧着自己制作的泥塑,真切体会到传统工艺的精妙,更感动于传承人世代坚守的可贵。在交流中,年轻学子们萌发了让传统工艺搭乘数字经济快车的新思路,希望能让“泥娃娃”成为“金娃娃”。

实践团在凤翔六营村合影

实践团采访凤翔泥塑传承人胡锦伟

实践团成员亲身体验泥塑制作

精神铸魂,从工业窑洞到红色家风的信仰接力

在长乐塬抗战工业遗址的窑洞车间内,斑驳的机器铭刻着民族工业内迁的壮烈史诗。实践团在此开展“沉浸式思政课”,队员们穿梭于24孔依山开凿的窑洞间,仿佛穿越时空,感受到当年工人们在敌机轰炸下坚持生产的坚韧意志;在“重读抗战家书馆”里,学子们驻足品读,与先辈对话,每一页家书,皆为爱国主义教育的篇章。在陇州印记红色文化体验馆内,革命文物与全息影像技术交相辉映,让历史场景在光影交错中鲜活重现。通过沉浸式场景和互动体验,队员们深刻理解了革命先辈的崇高理想与牺牲精神。这种“历史场景还原+当代价值阐释”的教育模式,让红色基因从书本文字转化为直抵心灵的精神力量。

实践团在长乐塬抗战工业遗址合影

实践团在长乐塬抗战工业遗址倾听小讲解员讲解

实践团重读抗战家书

实践团参观陇州印记红色文化体验馆

文旅融合,探索传统文化当然现代叙事

在关山牧场的辽阔草原上,实践团以天地为课堂,召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非遗+文旅+生态”研讨会。结合连日来的非遗保护与红色教育实践心得,围绕“传统文化如何赋能生态旅游”展开头脑风暴。队长杨金柱表示:“非遗不仅是博物馆里的展品,更应该是绿水青山间的‘活态风景’。”郇柠檬结合实际提出设想:“若能将凤翔泥塑与关山牧场的生态研学相结合,开发‘非遗盲盒+草原徒步’的文旅路线,既能让游客留存文化记忆,也能有效带动当地经济发展。”陈雨萱与徐诺从不同角度补充观点。徐诺认为:“非遗是重要的保护对象,更可作为乡村振兴的文化引擎。”陈雨萱则聚焦生态保护领域谈道:“此地的秦艽、柴胡均为《诗经》记载的药材,如果将其制作成‘中药香囊’作为非遗伴手礼,就既符合环保理念,又蕴含深厚文化内涵。”夕阳西下,草原的风裹挟着青草香,队员们望着无边的绿色感慨:“‘绿水青山’要变成‘金山银山’,离不开文化灵魂的注入。非遗,就是那把钥匙。”

实践团召开研讨会

实践团返校后将启动“非遗双创计划”:一方面结合徐州文旅特色,设计“非遗+数字”等创新方案;另一方面对接跨境电商,开发系列文创产品,推动非遗从活态传承到创新传播。

从青铜重器的庄严肃穆到指尖泥塑的匠心传承,从抗战工业的峥嵘岁月到乡村振兴的文化探索,青年学子在行走中触摸文明根脉,在实践中坚定文化自信。指导老师步天松总结道:“这次实践让同学们读懂了中国文化的生命力——它既镌刻在青铜器上,也跳动在当代青年的创新思维里。这种浸润式教育正是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让文化传承的薪火在青年手中愈发明亮。”

实践团成员:杨金柱、郇柠檬、陈雨萱、徐诺

指导老师:步天松

供稿单位:江苏师范大学科文学院文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