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文学子探湘绣,一针一线续传承

2025-08-07 09:52:02 来源:江苏青年网 阅读量:

2025年暑假,江苏师范大学科文学院“湘针承古,非遗流芳”实践团奔赴长沙湘绣之乡——沙坪,开启为期7天的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实践团紧扣“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目标,通过“调研+体验+传播”的创新模式,以实地调研触摸历史脉络,以技艺体验感知匠心温度,以科技赋能宣传非遗文化,为国家级非遗项目湘绣的活态传承注入青春动能。


绣乡问道 文脉新篇

研究团队近日走进湖南沙坪镇——素有“湘绣之乡”美誉的文化沃土,通过问卷调查与田野调研相结合的方式,深入探访湘绣发展现状。期间,团队不仅与湘绣从业者、消费者展开深度交流,还专访了行业代表性人物,目前已回收有效问卷506份。

调研显示,当前湘绣工作室及绣坊正积极探索传承新路:一方面,聚焦年轻群体需求,开发契合其审美偏好且单价亲民的产品,通过降低消费门槛扩大受众覆盖面,让更多人有机会接触并了解湘绣文化;另一方面,突破传统狮虎、花鸟等经典题材边界,将创作视角延伸至革命历史领域,为这项传统技艺注入时代内涵。

“人民的非遗要由人民共享,我们创作作品的第一宗旨就是人民接受,人民喜爱。”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湘绣代表性传承人江再红老师这番朴实的话语,道出了非遗传承的根本方向。施静云老师更是以精湛的技艺,通过细腻的针法生动刻画了毛主席眉眼间的神韵,将领袖的睿智与革命必胜的信念展现得淋漓尽致。如今,湘绣正以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为路径,在守正创新中传承文化根脉,更成为弘扬湖南精神的生动载体。


图片1.png

图为实践团成员采访江再红老师。王诗彤 供图


动手实践,研习工艺

作为中国四大名绣之一,湘绣以“以针为笔、以线作墨”的独特艺术语言诠释着湖湘文化的精微神韵与深沉底蕴。实践团走进湘绣工坊,深入了解其发展历史与技艺特点。采访过程中,湘绣鬅毛针第四代传承人、湘绣画师第五代传承人毛珊老师介绍:“湘绣以针法细腻著称,一幅精品往往需要绣娘数月甚至数年的精心制作。”随后,成员们跟随绣娘步伐,深入了解湘绣的历史脉络与艺术特色。从“以针代笔、以线润色”的写实风格,到“双面全异绣”的绝妙工艺,成员们惊叹于绣品中花鸟的灵动、山水的磅礴,更从《狮虎》等经典作品中读懂湘绣“绣花能生香,绣鸟能听声”的匠心追求。

在深入了解湘绣千年历史脉络与“以针代笔、以线润色”的技艺精髓后,实践团成员们不再满足于仅作“旁观者”。在非遗传承人的悉心指导下,成员们屏息凝神,轻捻银针与蚕丝线,从最基础的穿线、瞄准、缓拉开始,尝试完成一幅简易的双面绣作品。当第一根丝线穿过细如发丝的针眼,成员们正式开启了从“文化鉴赏者”到“技艺体验者”的身份转变。在绣坊温暖的灯光下,大家先后挑战了直针的平齐均匀、柳针的虚实变化,以及双面绣“藏针隐结”的核心技艺,每一次落针都伴随着对传统匠心的全新认知。

从最初穿针引线时颤抖的双手,到掌握直针“齐而不板”、柳针“活而不乱”的运针要诀,成员们逐渐领悟到:看似简单的针脚背后,是“三分技巧七分功”的深厚积淀。尤其是双面绣“一次走针,两面成形”的神奇效果,更让成员们切身感受到“一根丝线劈六十四股”的极致工艺要求。这场从手忙脚乱到渐入佳境的沉浸式体验,让实践团成员对“择一事终一生”的匠人精神产生了跨越时空的情感共鸣。


图片2.png

图为实践团成员体验湘绣。罗湘颖 供图


云上非遗,科技赋能

为扩大传播,实践团构建了立体化的传播矩阵。借助抖音平台强大的流量优势,团队精心策划了“湘绣技艺解密”系列短视频,通过十几秒的镜头语言展现丝线穿梭的艺术魅力。实践团借助抖音平台发布视频、开展直播。实践期间,发布的视频2天内浏览量突破800,直播间观看人数近五千、获赞近六千次,以年轻化表达展现传统技艺魅力。

从认知湘绣“绣花花生香”的历史底蕴,到亲身体验“劈丝穿针”的技艺精髓,再到运用新媒体技术放大文化声量,实践团打造了“认知—体验—传播”三位一体的非遗活化闭环。成员们表示,将以此次活动为起点,持续推进湘绣文化进校园、进社区,通过短视频创作、校园体验活动、创新绣品题材等形式,让更多人感受传统手工艺的温度。正如团队成员罗湘颖所说:“我们要做的不仅是保存记忆中的非遗,更要创造年轻人向往的非遗。”

“一针一世界,一线一乾坤”。江苏师范大学科文学院“湘针承古,非遗流芳”实践团深入湘绣文化起源地,以传承创新为己任,开启非遗探索之旅。实践团采访江再红老师和施静云老师,对话鬅毛针第四代传承人毛珊老师,在指尖穿引中领悟千年针法,并以直播破圈传播,将传统技艺与数字创新相融。成员们深知非遗传承任重道远,未来将持续深耕,以青春之力续写湘绣文化新篇。

图片3.png

图为实践团合照。张茗雅 供图

通讯员 王诗彤 罗湘颖 张茗雅


热点排行

精彩视频

要闻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