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积极响应乡村振兴与文化强国建设的战略号召,深入践行关于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指示精神,2025年7月,中国药科大学爱之光实践团以“陕皖青春行,推普支教探文脉”为主题,前往陕西镇坪县、平利县及安徽太和县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积极探索“语言推广+教育帮扶+文化传承”的乡村发展新路径,以实际行动服务乡村所需,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青春力量。
推普筑基润乡音,共绘语言同心圆
语言是文化传承的载体,是促进城乡要素流动的基础纽带,更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基石。乡村振兴,语言先行。为助力乡村文化振兴与经济融合,实践团以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抓手,在陕西镇坪、平利两地开展“课程浸润+调研献策”的推普活动,致力于让普通话成为乡村连接外部世界、共享发展机遇的金钥匙。
在镇坪县华坪小学,实践团创新构建“课程浸润与活动赋能”双轨推普模式:开设经典诗文朗诵课堂,从字词发音、语句语调到情感表达细致指导,引导孩子们在抑扬顿挫中领略汉语的韵律之美;组织“普通话与方言孰优”主题辩论赛,让孩子们在思想碰撞中深刻理解普通话的重要性,以及方言承载地方文化根脉的独特价值,树立 “学好普通话,不忘家乡音”的自觉意识。趣味化的教学有效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热情,提升了语言实际运用能力。
图为华坪小学学生进行辩论赛。 杨呈宇 摄
为精准把握当地语言生态,实践团深入镇坪、平利两县街头巷尾开展推普现状调研。经深入调研发现:受乡村地区外来人口较少等因素影响,方言在当地方日常生活交流中占据主导地位,而普通话主要用于对外沟通场景。从群体特征来看,老年人群体普遍存在普通话应用能力不足的情况;青少年群体虽普通话使用频率较高,但其方言运用能力呈现明显弱化趋势。基于此次调研,实践团提出构建“普通话主导、方言保护”的和谐语言生态,建议在公共服务、学校教育中强化普通话应用,同时通过地方文化活动、乡土教材记录保护方言,为当地后续科学开展推普工作、守护文化多样性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方向,并形成专题调研报告,为助力乡村地区普通话推广工作贡献青年力量。
图为实践团进行推普采访。 杨呈宇 摄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药科大学持续深化与镇坪县校地合作长效机制,2025年暑期,学校已向当地捐赠优质图书2828册,与当地学校携手推进幼儿园、中小学图书角建立。这一系列举措既是高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创新实践,也为提升区域教育质量、构建和谐语言环境、促进儿童全面发展提供了示范样本。
图为中国药科大学为镇坪捐书数量。
当推普课堂的书声与街头调研的对话声交织回响,实践团对乡村语言文化需求的认知愈发清晰,也为后续深入挖掘地方文化、开展更具针对性的教育帮扶与文化传承活动提供了宝贵的现实依据。
文教深耕育新苗,厚植情怀启新程
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实现乡村人才振兴的根本之策。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乡村教育,特别是结合地方特色资源开展特色课程,是培养青少年乡土情怀、文化自信与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带着对乡村语言文化现状的深切体察,实践团挖掘乡土文化中的育人元素,在陕皖两省因地制宜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引导青少年认识家乡、热爱祖国、立志成才,为乡村文化振兴厚植根基。
实践团深挖地域文化资源,打造特色文化浸润课堂,点燃乡村少年文化自信的火种。立足镇坪“巴山药乡”丰富的道地药材资源,充分发挥学校药学专业的学科优势,团队开设了生动有趣的中医药文化课,带着孩子们辨识黄连等本地特色药材,指导他们亲手制作植物标本与草药香囊。转赴安徽太和县,团队协助社区负责人纪阿康开展体验课,孩子们用灵巧小手剪出蕴含枣核纹、月牙纹等传统纹样的蝴蝶、花卉,感受民间艺术的独特魅力。一药一艺,两地特色课程共同在孩子们心中深植了热爱乡土、珍视传统的根苗。
图为负责人讲解剪纸方法。 刘思琪 摄
依托陕西、安徽红色资源,实践团还在镇坪、太和两地开展了革命传统教育。“红色记忆挑战赛”以抢答形式重温革命故事,“红歌密码破译”通过歌词回顾经典歌曲,让历史变得可感可知。孩子们在抢答革命故事、破译歌词密码的过程中,深化历史认知,锤炼坚韧品格。这些课程共同构成“文化认同——情感共鸣——责任担当”的培育链,让青少年在学习中热爱乡土、传承文脉。
这些横跨陕皖的支教活动,不仅丰富了乡村孩子们的暑期生活,更在他们心中播撒了文化传承的种子。孩子们展示自制的香囊、剪纸作品时眼中闪烁的光亮,正是文化自信生长的生动写照,也为后续探寻非遗传承与创新埋下了伏笔。
非遗探源助传承,古韵新生赋动能
当教育的种子在乡土中萌发,实践团的脚步迈向更深层的文化根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乡村的“文化基因”,推动其融入现代生活、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激发内在活力、赋能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实践团深入陕西镇坪、平利及安徽太和,围绕非遗保护与产业创新展开调研,在触摸文脉中探索传承新路,让古老智慧在新时代焕发新生。
在陕西镇坪,实践团走访当地腊肉工坊,见证了非遗传承人严选猪肉、恪守古法熏制的匠心,深刻体会到“活态保护”不仅是对技艺的留存,更是对品质的坚守。结合企业现状和长远发展考虑,团队建议工坊可面向游客和本地家庭,定期开设“古法熏制亲子体验课”,让参与者在传承人指导下亲手完成简易工序,在动手实践中深化对非遗技艺的理解与认同,同时为工坊开辟新的互动式营收渠道。
在陕西平利与安徽太和的非遗探访中,实践团认识到两地瑰宝共陷“传承断代”的核心困局。平利弦子腔以其秦地豪迈融合川韵灵动的独特魅力令人沉醉,却苦于“年轻观众少、传承人青黄不接”;太和葫芦先生公司的手绘珐琅精品与规模化潜力并重,却困于“匠艺传承难、市场突围艰”。面对这一共性的困境,团队积极献策:针对弦子腔,团队计划联合校大学生艺术团,创编更贴近当代青年审美与校园文化的“青春版”经典剧目,让古老艺术借青春之力“破圈”;对于太和烙画葫芦,团队建议企业与当地中小学建立长期合作机制,入校开设兴趣课程,向青少年生动展示非遗魅力,在孩子们心中播撒兴趣的种子。同时,对弦子腔、烙画葫芦传承人开展专题采访,精心制作系列主题视频,并依托新媒体传播矩阵进行多平台推送,使这一延续千年的文化脉络借助青年群体的创新活力实现"破圈"传播。
图为实践团成员学习弦子腔。 张希尧 摄
本次深入的调研使实践团认识到:非遗的可持续传承必须坚持“两条腿走路”——既要毫不动摇地坚守核心技艺与文化本真,守护其独特的文化基因;也要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拥抱时代变革,积极探索“非遗+科技”、“非遗+电商”、“非遗+文旅”、“非遗+直播”等创新融合路径,让承载着古老智慧的技艺在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中焕发持久生命力,真正成为驱动乡村产业兴旺与文化繁荣的源头活水。
图为实践团与非遗产业园负责人合影。 张希尧 摄
此次“三下乡”,中国药科大学爱之光实践团以青春脚步丈量乡土中国,用专业知识服务乡村发展。从推普课堂上的字正腔圆与街头访谈的深入交流,到支教活动中镇坪的创意迸发、太和的巧手体验;从腊肉作坊的匠心坚守、弦子腔排练的悠扬韵味,到葫芦工坊的科技探索——实践团成员们以语言为桥、教育为基、非遗为脉,在陕皖广袤的乡土大地上书写着青春答卷。
青春聚力正当时,乡村振兴谱新篇。中国药科大学爱之光实践团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未来,实践团将继续秉持初心,在知行合一中砥砺成长,让青春在投身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中绽放绚丽光彩。(王馨怡、张希尧、杨呈宇、刘思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