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地合作是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落地生根的关键引擎。为探索高校与地方协同发展新路径,东南大学点穗成金实践团前往盐城市亭湖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团队聚焦校地共建模式,深挖校地合作潜力,通过校企地三方联动破解乡村发展瓶颈问题,旨在构建高校资源与地方需求精准对接的创新范式,为乡村振兴提供可复制的实践样本。
一场改革:土地整合的亭湖实践
在亭湖区农业农村局,乡村产业与农经科负责人杨霞光向团队介绍,土地碎片化、耕地地力保护、农业主体抗风险能力弱等问题构成了农业产业发展的核心矛盾。对此,当地政府创新推行“小田变大田”和土地流转租金合理形成机制等改革,显著提升土地利用效率,有效增加了主体长久经营预期。同时,多数涉农主体还面临冷链滞后、销售渠道单一等问题,亟需推动传统农业向电商品牌化转型。他强调,青年投身乡村需“读懂土地本质”,既要创新思维,也要扎根农村实际。
图为团队成员访谈亭湖区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周静 供图
一种选择:东大校友的乡村坚守
东南大学校友张新华的成长轨迹,正是校地共建的鲜活案例。团队成员通过访谈得知,张新华毕业后通过盐城人才引进计划扎根曙阳村,挂职期满后毅然留任基层。“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他说,“我们年轻人在农村,就要发挥年轻人的优势!”他牵头推进助农项目,主动通过自媒体带领村民增收,用实际行动诠释青年担当。
图为团队成员实地考察曙阳村。周静 供图
一道难题:产业兴旺与人才短缺
在盐东镇曙阳村,团队见证了多元产业融合的创新实践。曙阳村通过土地整合改革,成功培育无抗鸡蛋养殖等特色农业,打造“进村赶烤”夜市品牌,并形成庭院经济、生态旅游等新兴业态。曙阳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蔡绍景指出,人才断层是最大发展瓶颈,产业振兴是人才回流的前提。他呼吁更多具备一技之长的青年人才服务乡村,将新理念、新技术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实际动能。
图为团队成员与曙阳村工作人员。周静 供图
此次实践不仅是对乡村振兴战略的积极响应,更是高校青年将专业知识转化为服务社会能力的生动体现。未来,团队将进一步推动校地共耕“金穗田”,让数商兴农的星火点亮更多希望的田野。(通讯员 管晓琪 巫凡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