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自动化学院 “桃气 E 家” 小分队赴无锡市惠山区阳山镇,开展了“三下乡” 社会实践活动。团队围绕 “数字化赋能桃园产业升级,林下经济助力阳山和美乡镇建设” 主题,深入田间地头、现代农业园区与乡村社区,以青年视角探索传统农业与科技、文旅融合的新路径,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
踏足田间,解码 “好桃” 密码
阳山镇以 “亿年火山、万亩桃林” 闻名,其火山灰土壤富含锌、硒等微量元素,孕育出的水蜜桃享誉全国。实践伊始,团队走进阳山镇火山地质文化展示馆,通过岩石标本、地质模型与互动装置,直观理解 “火山灰滋养好桃” 的科学原理。“原来每颗阳山水蜜桃的甘甜,都藏着亿万年的地质密码。” 团队成员邓梓桐在日记中写道。
在无锡市惠山区现代农业产业园科技示范区,队员们看到了科技与农业的深度融合:智能温室里,水培冬季苋菜根系在营养液中舒展,立体蔬菜植培架实现空间高效利用;中国水蜜桃种质资源展示馆内,120 个品种从传统老种到新育良种依次陈列,Y 型栽培技术通过 “宽行密植” 实现机械化作业,亩产较传统模式提升 20%。“这里的物联网监测系统让我震撼,土壤温湿度、光照数据实时传输到屏幕,精准指导灌溉施肥。” 自动化专业的蒋昕岳感慨道,“这正是我们专业知识能落地的地方。”
扎根桃园,倾听农者心声
“凌晨四点半的桃园,露水打湿了裤脚,爷爷奶奶已经开始摘桃了。” 这是队员陈紫茜在沟南村桃园体验后的记录。在为期四天的桃园实践中,团队成员跟随 71 岁的桃农虞叔参与采摘、分拣、装箱全程,深刻体会到高龄桃农的辛劳。
访谈中,虞叔的话让队员们印象深刻:“无人机喷药试过,省劲儿!但机器摘桃容易碰伤。”“他们更需要‘用得起、学得会’的方案。” 蒋昕岳说。基于此,团队调整思路,将 “高大上” 的智能设备方案优化为 “小农户适配型”:建议社区牵头,10-15 户农户合资购置小型无人驾驶喷雾机、履带式巡检机器人,通过共享降低成本;安装简易土壤传感器,让农户用手机就能远程看桃园。
青春献策,激活产业活力
结合阳山 “农文旅融合” 的发展定位,团队还探索出 “科技 + 文化” 的推广路径。在山南头村乡村振兴示范园,队员们看到老房改造的民宿墙上绘着桃花壁画,文创店将桃胶、桃木制成手工艺品,村民在桃园旁直播卖桃,传统与现代碰撞出独特活力。
据此,团队提出系列建议:设计水蜜桃吉祥物 IP,推出盲盒、联名文创吸引年轻消费者;在桃花季举办 “桃林音乐节”,邀请博主直播采摘体验,穿插与桃花相关的诗词朗诵;开发 “桃树认养” 小程序,认养者通过 VR 查看果树生长,收获时邮寄鲜果,让季节性产品变成 “全年互动品”。
“我们不仅要帮桃农‘减负’,更要让阳山的美被更多人看见。” 陈紫茜说。实践最后,队员们向桃农赠送印有团队 LOGO 的宣传扇,扇面印着简易的科技助农小贴士,“哪怕只是让他们多了解一点新事物,也是进步。”
此次实践中,“桃气 E 家” 小分队用脚步丈量土地,用专业知识回应需求。正如指导教师高娜所言:“乡村振兴需要年轻人沉下去,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团队表示,将持续跟进阳山桃产业发展,将实践成果转化为更具体的方案,让青春力量真正扎根乡村。(文:蒋昕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