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运河文脉 共筑民族情怀——南京审计大学实践团队开展主题调研

2025-08-11 08:56:15 来源:江苏青年网 阅读量: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挖掘大运河文化带中的民族团结基因,7月12日,南京审计大学“探寻运河文脉 共筑民族情怀”实践团队赴江苏省镇江西津渡历史文化街区,开展以“文化交融与民族共情”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通过走访非遗传承人、对话退伍军人、沉浸式体验传统技艺,团队深刻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的纽带作用,以实际行动践行新时代青年的文化担当。

千年渡口话交融:大运河文化的包容底色

西津渡作为长江与大运河交汇的重要节点,曾是南北商贸往来、多元文化汇聚的“活态博物馆”。团队循着唐代诗人张祜“金陵津渡小山楼”的足迹,实地考察古街遗址,从淤积的河道、斑驳的青石板中解读“因河而兴”的变迁史。“大运河不仅是水路,更是中华民族开放包容精神的象征。”团队队长、2023级法学专业向臻表示,“这里的历史印记证明,不同地域、民族的文明始终在此碰撞融合,最终凝结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共同体。”

非遗匠心传文脉:泥塑里的民族团结密码

在省级非遗“太平泥叫叫”工作室,团队拜访了传承人周宝康。通过亲手制作“鱼化龙”造型,成员们体会到传统技艺“以泥为媒、以声传情”的独特魅力。周宝康分享的故事尤为动人:他曾将少数民族游客的描述融入泥塑创作,让非遗成为“讲好中华民族共同故事”的载体。“泥叫叫的气孔,吹响的是幸福的声音,更是民族团结的声音。”成员秦政一在实践日志中写道。团队还协助周宝康设计融合多民族元素的文创方案,探索非遗活态传承新路径。

退伍不褪色:老兵民宿里的“石榴籽”情怀

团队偶遇的退伍军人袁长清先生,用亲身经历诠释了“军民团结如一家”的深刻内涵。在部队服役期间,他与少数民族战友同吃同住,从习俗差异到互学互鉴的经历,让他深刻理解“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意义。如今,他在西津渡创办民宿,主动宣传运河文化,为各族游客提供交流平台。“就像大运河连通南北,我们要做促进民族团结的‘连心桥’。”袁长清先生的话让成员们深受触动。

实践悟真知:青春赋能文化传承创新

此次实践中,团队通过拍摄纪录片、撰写调研报告、设计文化手册等形式,系统梳理西津渡“历史文脉+民族团结”的双重价值。指导教师王磊磊指出:“同学们以青年视角发现,大运河文化的包容性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高度契合。这种‘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智慧,正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生动教材。”

结语

西津渡的探索之旅,让青年学子深刻认识到: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和睦之魂。团队将以此次实践为起点,持续开展“运河文化进校园”等活动,让更多青年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民族团结进步的践行者,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注入青春动能。(通讯员:张子墨 向臻)


热点排行

精彩视频

要闻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