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淬炼的坚守:黄桥战役里的战友情与传承

2025-08-13 09:50:38 来源:江苏青年网 阅读量:

八月的黄桥,沉淀着厚重的红色记忆。南京财经大学“烽火黄桥,赤心传薪——黄桥战役老兵访谈录”实践队,于8月2日至7日在此开展暑期“三下乡”活动。队员们走进黄桥战役纪念馆,指尖拂过展柜,目光落在一条旧毛毯、一张泛黄合影与一抔烈士墓泥土上,瞬间被拉回八十多年前的烽火岁月。这三件物品串联起徐绪奎、刘史明与王必成三位战士跨越生死的战友情,诠释着“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赤诚。

两代接力寻亲路,忠骨终还乡

展厅内,讲解员讲述着徐绪奎烈士的生平:湖北红安人,16岁投身红军,1934年入党,在鄂豫皖反“围剿”中屡立战功。抗日战争爆发后入新四军,1940年夏随部北渡长江,任苏北指挥部第二纵队第九团团长,参加黄桥战役,同年9月6日在营溪战斗中牺牲,年仅 25岁。”

更令人动容的是他牺牲78年后的寻亲故事——这背后是战友刘史明与儿子刘德平两代人的接力。1940年,徐绪奎倒在营溪战场时,刘史明攥着他染血的衣襟立誓:“定让你魂归故里。” 这份承诺成了他后半生的执念。离休后,他拄杖踏遍营溪田埂,对着黄土辨认徐绪奎口中的延安金牙,误认弹片时的狂喜与失落,藏着千斤重的情义。他将未竟的寻觅刻进儿子掌心的“红安”二字,刘德平便以键盘延续这份坚守。

实践队专程拜访了刘德平,他回忆:“父亲总说徐团长牺牲是‘一辈子的痛’。战斗胜利的喜悦未消,流弹便击中了徐绪奎,扑过去时,鲜血已浸透军装。

图为团队成员采访刘德平同志 刘舒摄

解放后,战场已成良田,地貌全非,“连一丁点儿痕迹都找不到”。刘史明索性驻留黄桥,终于在1980年,他凭借“金牙”这唯一凭证,认出战友遗骨,二十年思念轰然决堤。迁葬之日,老部下从各地赶来,轮椅上、拐杖旁的军礼映着朝阳,庄严肃穆里藏着千言万语。寻亲的执念跨越两代。

图为刘史明和旧部下在徐绪奎目前墓前合影 刘德平供图

刘史明临终前攥着儿子的手反复写 “红安”,刘德平接力奔波,但是线索有限,通过种种办法,终于在2017年,通过网络找到了徐绪奎烈士的家人。

烽火中的诀别与承诺,半世的寻觅接力,数十年的守望,终让魂归故里的约定落地成暖。队员们沉默良久,原本文字里的“战友情”,此刻化作刘史明掌心的弹片、晨光中的金牙,化作刘德平发帖时颤抖的指尖——历史从不是冰冷文字,而是有人用半世光阴焐热的承诺。

一毯温藏战友情,岁月愈深沉

纪念馆实物展区,一条打满补丁的旧毛毯静静陈列:边缘滚边换过两次,三个破洞的补丁针脚细密,一角留着淡淡的深色印记。这条陪伴开国中将王必成49年的遗物,从1940年到1989年将军去世,见证了他征战的风雪饥寒,即便新中国成立后,仍被视若珍宝。

图为黄桥战役纪念馆为团队成员讲解 刘舒摄

馆长揭开背后的故事:1940年8月,徐绪奎率部拔除靖江县日伪据点后,将这条战利品留存,还对警卫员说“这是战士们用鲜血换来的,得省着用”。而毛毯上的印记,藏着痛彻心扉的记忆。1940年9月营溪战斗,徐绪奎牺牲后,警卫员将毛毯交给时任2纵队司令员的王必成。“仿佛看到了徐绪奎冲锋的身影,泪水落在毯面上,再也没褪去”,这是王必成回忆录里的话。

王必成与徐绪奎是湖北老乡、延安抗大同学,战友情深。将军夫人陈瑛回忆,49年来,这条毛毯冬天被将军披在肩头办公,夜里裹着行军,破了就补。女儿问为何不换条新的,将军总认真说:“这上面有徐叔叔的温度,不能丢。”1989年病重时,王必成嘱托夫人将毛毯捐赠给纪念馆,如今它成了烽火情谊永不褪色的注脚。

图为王必成夫人陈瑛在纪念馆的照片 纪念馆供图

队员们隔着玻璃凝望,有人红了眼眶——所谓“永恒”,从不是惊天动地的誓言,而是王必成补毛毯时颤抖的针脚,是徐绪奎“省着用”的叮嘱,是八十年后依旧温热的泪痕。这些藏在经纬里的故事,让文物长出心跳,也让驻足者懂得:有些温度,真能穿越烽火,焐热一代又一代人的灵魂。(作者: 周歆妍、朱琳)


热点排行

精彩视频

要闻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