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黄桥战役胜利80余载之际,8月2日至7日,南京财经大学三下乡“烽火黄桥,赤心传薪”暑期实践团队走进黄桥,开展了一场集访馆、祭扫、做烧饼、宣讲、拜访烈士亲属于一体的红色主题实践活动。团队成员通过深刻地体验,探寻革命历史足迹,传承红色基因,用实际行动践行新时代青年的使命担当。
图为纪念馆馆长讲解“一条毛毯”故事图。 刘舒供图
8月2日清晨,南京财经大学三下乡团队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到新四军黄桥战役纪念馆。馆内的每一件文物都承载着一段峥嵘岁月,从锈迹斑斑的步枪到泛黄的作战地图,从战士们穿过的补丁军装到百姓支援前线的扁担,无不诉说着当年的浴血奋战。团队成员们认真聆听讲解员的介绍,不时在笔记本上记录关键信息。在“军民鱼水情”展区,当听到当地百姓连夜赶制烧饼支援前线的故事时,不少同学眼眶湿润。团队成员潘颖表示:“课本上的历史在这里变得鲜活可触,革命先烈的牺牲精神让我深受震撼。”
图为团队成员祭扫图。 刘舒供图
随后,团队在黄桥公园烈士纪念碑前举行庄重的祭扫仪式,全体成员列队肃立,向革命烈士鞠躬致敬,默哀三分钟以寄哀思。团队代表手捧精心准备的白菊,缓步走向纪念碑,将鲜花整齐摆放在碑座四周,朵朵白花寄托着对先烈的深切缅怀。部分成员拿出纸笔,认真抄录纪念碑上的烈士名录,一字一句间饱含着对英烈的崇敬之情,还有同学轻轻擦拭碑身浮尘,用实际行动表达缅怀之意。
图为团队成员在当地学做黄桥烧饼图。 周歆妍供图
祭扫结束后,为了更真切地感受当年“军民鱼水情”的温暖,8月2日,团队决定走进当地,来到黄桥老字号烧饼店,体验红色美食的制作过程。非遗传承人王师傅手把手教同学们揉面、调馅、分割、烘烤。“当年新四军打仗缺粮,乡亲们把家里仅有的面粉拿出来做烧饼,冒着枪林弹雨送到前线。”师傅一边示范一边讲述,“这烧饼里裹着的是军民同心的情谊。”团队成员们认真学习,从擀皮到包馅,最后成型,虽然手法略显生疏,但个个神情专注。当第一炉金黄酥脆的烧饼出炉时,大家争相品尝,在烟火香气中感受那段特殊历史里的温暖力量。
图为当地学生与团队成员在馆内合影。 刘舒供图
让红色历史变得可知可感,助力红色基因融入童心。8月3日至4日,“烽火黄桥,赤心传薪”三下乡实践团队宣传组特别策划红色研学活动,带领当地20余名小学生走进新四军黄桥战役纪念馆。志愿者们提前备好讲解素材,化身 “红领巾讲解员”,着重为孩子们讲述锈迹步枪、补丁军装等文物背后的战斗故事,用生动语言还原百姓支前场景。孩子们瞪大双眼认真聆听,指着泛黄的作战地图追问细节,不时举手提问“战士们吃什么”“烧饼怎么送到前线”,互动热烈。参观结束后,大家在纪念馆主题雕塑前整齐列队,进行合影留念。
图为团队成员采访刘德平同志 刘舒供图
活动的最后,几名团队成员专门来到南京,拜访了黄桥战役亲历者刘史明儿子刘德平同志,一起倾听他讲述父亲刘史明与徐绪奎烈士的战友情,以及两代人跨越八十多年为烈士寻亲的动人故事。据刘德平同志所述,他父亲刘史明苦苦寻找徐绪奎烈士的遗体数十年,最后通过那一颗金牙找到他。每每讲到动容之处,刘史明同志都止不住地哽咽。团队队长周歆妍表示:“这跨越八十多年的寻找与坚守,不仅是两代人对烈士的深情告慰,更让我们真切感受到革命先辈间生死与共的战友情谊,这种精神将永远激励我们传承红色基因,铭记历史使命。”
图为团队成员在纪念馆馆前集体合影。 刘舒供图
通过此次社会实践,团队成员在烽火印记中读懂了初心的重量,在军民情谊里触摸到信仰的温度。未来,他们会带着这份震撼与感动,将红色基因融入青春步履,以更坚定的姿态传承先烈精神,用学识与行动续写时代答卷,让初心在新征程上持续闪耀。(作者:潘颖、徐菀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