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锦延边,籽籽同心——南审学子共绘民族团结新图景

2025-08-15 14:12:03 来源:江苏青年网 阅读量:

导语:2025年7月11至17日,南京审计大学金融学院“石榴籽·延边行”社会实践小分队奔赴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在延边博物馆、朝鲜族民俗园、吉林江城中学等地开展了为期7天的实践与探索之旅。他们深入东北边疆的延边,在这片既有朝鲜族百年迁居史,又是多民族融合的活样板的土地上,团队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发挥青年担当,承担青年责任,通过民俗文化体验、民族政策入校园、非遗文化体验、文本调研等方式探寻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命题的鲜活注脚。

共识铸魂·语脉寻踪

在吉林江城中学和延边四中这两所有着朝鲜族底蕴的学校,团队开展了以“跨民族的共鸣”为主题的宣讲活动,成员通过PPT展示延边朝鲜族服饰、民俗等文化元素,引发学生兴趣和民族自豪感。重点解读了我国民族政策内涵,同时在过程中结合延边地区各民族共居共乐的实例,阐释“共同历史渊源、共同精神家园、共同复兴使命”的深刻意义。互动环节中,学生们积极参与“民族政策知识竞答”,分享身边的民族团结故事,现场氛围热烈。此次宣讲不仅加深了青少年对民族政策的理解,更通过文化展示拉近距离,为后续延边实地实践积累了校园互动经验,助力团队更好地了解和践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目标。

草编生金·非遗助农

当玉米叶在指尖翻飞成精致的六角花纹,当传统手艺变成村民的“致富经”,团队的非遗探访之旅,在国家级非遗草编的传承人于建华的工作室里收获了满溢的感动与惊喜。走进于建华的草编工坊,团队成员围坐一旁,看他指尖轻捻,原本不起眼的玉米叶瞬间有了生命力。“这项技艺早在秦汉就有记载,以前只编些简单的筐篓、草绳,现在得跟上时代。”于建华边演示边讲解,他把朝鲜族传统编法与现代设计结合,独创“八字锁边+暗榫收口”新工艺,既保留民族纹样,又提升结构强度。同时他创新了草编工艺的形式,用手链的方式使草编工艺品以更亲民的方式传承和发扬。

“深蓝色象征水寓意财富、绿色象征植物寓意健康、天蓝色象征天空寓意自由……”染色后不同颜色的玉米叶竟然也拥有了不一样的愿景,成员们忍不住挑选心仪颜色的玉米皮上手尝试,看似简单的缠绕却藏着大学问,不是编歪了形状,就是力度没掌握好。“每根玉米叶都有脾气,得顺着它的纹路来。”于建华耐心指导,成员们在一次次尝试中体会到手艺的精妙。

最动人的是手艺背后的温度。于建华带动村里20多户村民加入,回收玉米叶加工成原料,让农闲时的老人妇女在家就能增收,旅游旺季时能带动村民月增收近千元。从玉米田到工作台,从传统手艺到现代商机,这文化赋能乡村经济推动乡村振兴的模式让成员们懂得:非遗的传承,不仅是技艺的延续,更是让文化在土地里扎根生金的温暖实践。

对话民俗·史韵同研

团队在调研期间加入了延吉公园街道志愿服务队,跟随志愿者的脚步在城市街道对延边地区居民进行调研,通过问卷和采访的形式去了解朝鲜语言文字的使用情况。对于不同年龄层次、不同居住环境的居民分别展开研究,确保调研的完善性和准确性。问卷的设计兼具开放性和针对性,涉及日常生活中沟通的语言选择和居民对文字传承的不同看法针对典型受访者进行一对一的采访,鼓励其分享真实感受,综合分析朝鲜语言文字在延边地区的作用。

实践过程中“石榴籽·延边行”社会实践小分队先后走进中国朝鲜族民俗园、延边博物馆及非遗展示中心,围绕服饰、饮食、汉字三条主线,对朝鲜族与多民族文化交融展开实地记录与比对。在延边,素白短袄与盘扣长衫并肩悬挂;打糕的米香混着冷面的酸甜,在同一口锅里翻腾;朝鲜字母与方正汉字并排印在门楣上,共同体意识在针脚、味蕾与笔画间悄然生根。

石榴籽抱得越紧,花开得才越盛。七日延边行,“石榴籽·延边行”社会实践小分队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政策话语转译为生活纹理:服饰的直线与弧度、饮食的咸甜与火候、文字的音读与意译,皆在实证中显影“多元一体”的深层逻辑。同时,团队以分工协作、即时共享、交叉验证的工作节奏,将个人视角整合为整体叙事,使一次实践以更深刻的方式走到成员们心中。

图片:南京审计大学“石榴籽·延边行”社会实践小分队李怀博 徐岑

文字:南京审计大学“石榴籽·延边行”社会实践小分队丁雯霏 袁莺连 赵海如 伍媛媛


热点排行

精彩视频

要闻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