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窑火传薪脉 大手小手续陶轮--南京师范大学物科院感觉就很队文化艺术传播

2025-08-17 09:10:40 来源:江苏青年网 阅读量:

2025年暑期,南京师范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大手小手续陶轮”文化艺术传播团队分赴安徽、山东、江苏等多地社区,开展了一系列以“非遗陶艺文化传播”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团队成员通过知识讲解、动手实践、互动体验等多种形式,带领社区儿童近距离感受陶艺文化的魅力,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与热爱。活动不仅让孩子们在创作中收获了快乐与成就感,也为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注入了青春活力。以下是本次系列活动的详细报道。

一、溯千年陶韵:从历史到技艺的生动课堂

活动中,团队成员化身“陶艺讲师”,通过精心制作的PPT、视频和实物展示,带领孩子们穿越时空,探索陶艺的千年历史。从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到汉代的绿釉陶,再到唐三彩的绚丽,孩子们在视觉与听觉的双重冲击下,深刻感受到陶艺文化的深厚底蕴。

在安徽郎溪县中港社区,陆瑶同学通过动态对比图展示了不同朝代陶艺风格的演变;在山东临清市育新社区,刁越同学以“陶艺小导师”的身份,详细讲解了陶艺从揉泥到烧制的完整流程;而在江苏南通施店社区,团队成员则通过“陶艺故事猜猜猜”等趣味互动,让孩子们在玩乐中学习知识。这些生动有趣的讲解方式,不仅让孩子们对陶艺产生了浓厚兴趣,也让传统文化以更亲切的方式走进了他们的生活。

二、绘童心世界:动手实践中的文化传承

知识讲解结束后,活动进入了最受期待的实践环节。团队成员为孩子们准备了素胚陶罐、陶瓶等材料,并现场示范釉下彩绘的基本技法。在志愿者的指导下,孩子们拿起画笔,蘸取颜料,在素坯上尽情发挥想象力。

有的孩子复刻了战国漆器的红黑纹样,有的将航天器画在陶瓶上,还有的孩子在罐底悄悄写下“送给妈妈”的暖心话语。在泰州姜堰区中天社区,钱笑凡同学还特别介绍了釉上彩与釉下彩的区别,孩子们通过亲手尝试,直观感受到了陶艺制作的科学与艺术结合之美。

“第一次知道釉下彩这么神奇,画画的时候特别小心,就盼着烧出来好看的作品!”一位参与活动的小朋友兴奋地说道。孩子们的作品虽显稚嫩,但每一笔都充满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对美的追求。

三、融现代创新:非遗文化的时代焕新

为了让非遗陶艺更贴近现代生活,团队在活动中融入了许多创新元素。在南通施店社区,团队成员设计了“生态陶塑”主题,将陶艺与环保理念结合;在山东临清市,孩子们尝试将现代卡通元素与传统纹样融合,创作出独具特色的作品。

此外,团队还借助多媒体技术,通过动态展示和互动问答,让抽象的陶艺知识变得直观易懂。朱贝贝同学在活动中播放的《中国彩陶》纪录片,以及展示的南越王博物院瓦当纹样,不仅让孩子们领略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也激发了他们对历史的好奇心。

四、获多方认可:文化传播的实践价值

本次活动得到了社区、家长和孩子们的一致好评。安徽中港社区的工作人员称赞道:“南京师范大学的同学们带来的陶艺活动,既有趣又长知识,希望多开展这类活动。”南通施店社区的家长反馈:“孩子回家后一直念叨传统艺术真有趣!”

对于团队成员而言,此次活动也是一次宝贵的成长经历。从最初的紧张忐忑到面对孩子们提问时的从容应答,他们的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看到孩子们眼睛里的光,才懂非遗传播的意义。”一位团队成员感慨道。

五、展未来蓝图:让非遗走得更远

基于此次实践,团队明确了未来的发展方向:一是拓展传播场景,计划走进校园、老年活动中心等更多场所,覆盖不同年龄层;二是深化内容创新,结合现代审美设计更具吸引力的陶艺课程;三是建立长期传播机制,与社区共建“非遗传承角”,定期开展活动,让非遗文化真正“活”在当下。

从社区的欢声笑语到未来的坚定步伐,南京师范大学“大手小手续陶轮”团队正以行动诠释青年担当,让陶艺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的土壤中扎根生长,绽放历久弥新的光彩。

这个夏天,南京师范大学物科院的学子们用热情与创意,为非遗陶艺文化的传播写下了生动注脚。未来,他们将继续以青春之力,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让千年窑火在更多孩子的心中点燃。(郜婷)


热点排行

精彩视频

要闻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