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村振兴战略推进过程中,部分地区仍面临诸多共性难题:产业结构单一,传统农业占比高、效益低,难以形成可持续发展动力;治理模式陈旧,村民参与度不足,基层矛盾化解效率待提升;空心化现象凸显,年轻人流失导致发展活力匮乏;产业链条短,农产品附加值低,村民增收渠道有限……这些问题成为制约乡村振兴的“绊脚石”。为解码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南京审计大学国家安全学院师生一行于盛夏八月深入如皋市,展开为期一周的暑期社会实践调研,聚焦顾庄社区、丁冒村、平园池村及市综合治理中心,探寻破局之道。
如皋调研行:直击痛点的实践探索
调研团队通过与基层干部、农场主、村民的深度访谈,实地记录了如皋各地针对不同困境的具体行动。在顾庄社区,面对传统农业占比高、产业结构单一,以及村民参与社区治理积极性不足的问题,社区推动产业转型,村干部带头前往上海、苏州等地推销苗木,扩大稳定的盆景市场,更培育了“缔原林木”等品牌,利用品牌效应打响顾庄盆景的知名度从而使村民扩大苗木种植,使得传统苗圃转向苗木培育与盆景产业;同时创新“积分制”治理模式,通过庭院评比、以奖代补、公益研学等活动吸引村民参与。
丁冒村曾经存在传统种植模式效益低,村民收入增长缓慢,且农业产业链短、产品附加值不高的问题。对此,当地发展现代农业,金旺农场从20亩菜地扩展为1000多亩示范基地,主打芦笋、富硒脆梨等特色产品供给给盒马鲜生;推行“订单农业+精深加工”,农场主王小龙通过农业交流会、政府推荐等渠道寻找稳定订货商,按需求种植。此外,将次品萝卜制成萝卜脆、制作特色农产品礼盒等,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并利用600万元项目资金建设初加工中心与冷库,服务农场及周边农户,去年带动60多名村民就业,人均年收入增加3万元;同时农场主王小龙还与高校、研究院等深入合作,在示范基地试种、试用设备,再将实验出来的问题反馈给研究人员,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不仅大大提升了农场效率还为农学研究进步提供助力。
平园池村曾面临土地抛荒严重,年轻人流失导致村庄空心化,且缺乏特色产业、经济发展滞后的困境。“要想富,先修路”村里先是争取高标准农田项目,投入600万元修通全村水泥路,在奠定了便利交通的的基础上,推行土地股份制改革,集中流转农户承包地,向农户支付每亩租金1100元,再在集中的土地上打造“荷花+”产业链,开发荷塘景观、荷花游乐场、研学项目以及低空经济等,同时举办荷花节以聚集人气,千亩荷塘每年喜迎游客超50万人次,带动餐饮、民宿等产业蓬勃发展。
如皋市综合治理层面,曾存在部门资源分散、矛盾调解效率低,基层积案多、棘手问题难解决,以及治理力量单一、协同性不足的问题。当地设立“一站式”矛盾调解平台即如皋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整合信访、司法等部门资源,设8个专业调解室,开设综合小法庭,有矛盾及时化解,首次办结率达到68%;开展“下城联调”行动,组建8个工作组下沉46个村化解积案;组建以老书记、老教师为主的专职调解员队伍;推行“五社联动”模式,发挥网格长作用,以“小马拉大车”的形式解决社区矛盾,打造“你好邻居”治理品牌。
调研感悟:解码如皋振兴的“破局密码”
此次如皋之行,小分队成员深刻体会到,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直面问题、精准施策。从顾庄社区的“绿色蜕变”到丁冒村的“蔬菜革命”,从平园池村的“荷花经济”到全市的协同治理,如皋以党建为引领,在产业上突出“特色突围”,在治理中注重“创新赋能”,在发展中坚守“民生为本”,成功破解了产业、治理、人才等多重困境。
这些实践印证了:乡村振兴不是“一刀切”的复制,而是因地制宜的探索——需要有敢于转型的勇气,更需要有扎根基层的智慧。团队将把调研成果整理成报告,以青年视角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可借鉴的“如皋经验”与智力支持。(作者:张羽彤 石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