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通大学医语健行团前往南通市中医院,开展了一场集理论学习、实操演练与经验交流于一体的急诊急救技能实践活动。此次活动旨在提升团队成员的应急救护能力,强化成员间的协作意识,核心内容围绕心肺复苏(CPR)等急救技能展开。
活动伊始,南通市中医院急诊专科郁晓群主任为团队成员带来了专业的CPR知识讲解。他结合多年临床经验,以真实案例为切入点,系统梳理了初级心肺复苏的完整流程。讲解判断意识与呼吸时,郁晓群主任边演示边强调,需拍打患者双肩并呼喊,同时观察胸廓起伏,整个过程不得超过10秒;确认心脏骤停后,要立即呼救并安排他人取AED,这两步必须同步进行,丝毫不能拖延。
图为南通市中医院郁晓群主任为团队成员讲解心肺复苏操作流程。医语健行团 供图
讲解胸外按压标准时,郁晓群主任特意指出,按压深度必须严格控制在5-6厘米,频率保持在100-120次/分钟——深度太浅无法起到急救作用,太深则可能损伤患者内脏。演示“仰头提颏法”开放气道时,他一手按住模型额头,另一手托住下颌,将头部后仰约30度,直观展示气道通畅的关键动作,同时解释这一角度能有效避免舌头后坠阻塞气道。针对呼吸道异物梗阻的识别,他现场模拟了患者“双手掐喉”的典型窒息表现,反复强调急救“黄金4分钟”的重要性:每延迟1分钟,抢救成功率就会下降7%-10%,把握住这段时间,就能为生命争取更多希望。团队成员们专注地在笔记本上记录要点,不时举手提问,现场互动热烈而有序。
理论讲解结束后,实操演练随即展开。团队成员被分成4个小组,围绕模拟假人进行CPR全流程操作。每组分工明确:有人屈膝跪地,双手交叉叠放于假人两乳头连线中点,准备进行胸外按压;有人手持“简易呼吸器”,随时准备配合进行人工呼吸;还有人负责模拟拨打急救电话,清晰说明现场地址、患者状态等关键信息,并快步跑去“取AED”。郁晓群主任在各组间巡回指导,目光敏锐地捕捉着操作中的细节问题。发现一名成员按压时身体前倾不足,仅用手臂力量发力,他立即上前示范:“重心要放在手掌根部,利用上半身重量垂直向下按压,这样才能保证力度和深度。”
图为南通大学医语健行团成员分组进行心肺复苏实操演练。医语健行团 供图
一名成员进行人工呼吸时,因担心吹气量不足而显得格外紧张,按压后迟迟不敢吹气。郁晓群主任轻声提醒,只需观察到患者胸廓微微起伏即可,过度通气反而可能对患者造成二次伤害。随着练习次数增多,成员们逐渐找到了节奏,按压声、“1001、1002”的计数声与各组的指令声交织在一起,形成紧张而有序的急救场景。演练间隙,小组间主动复盘:“刚才我们组取AED的同学回来晚了10秒,下次得提前规划好路线,加快速度。”“按压和吹气的衔接有点慢,得再练几遍配合。”大家互相指出问题,及时调整分工细节,力求每个环节都精准到位。
随后的案例探讨环节,团队以“青年男性运动后突发心跳骤停”的急诊病例为核心展开深入交流。一名成员率先结合当日所学分析,病例中患者倒地后,周围人先拍照再呼救的做法存在致命错误,正确流程应是先判断意识与呼吸,确认心脏骤停后立即呼救,同时开始胸外按压,为抢救争取时间。
图为南通大学医语健行团成员围绕急诊病例展开探讨。医语健行团 供图
讨论到AED使用规范时,一名成员提出疑问:若AED提示“无需除颤”,是否可以停止抢救?郁晓群主任耐心回应,即使AED未建议除颤,也必须继续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直到专业医护人员到达现场接手,急救过程中绝对不能中断,这是必须坚守的基本原则。大家还围绕“多人施救时如何快速轮换按压者以避免疲劳”“转运过程中如何保持按压连续性”等实际问题各抒己见,有人建议每2分钟轮换一次,有人提出用手势信号同步动作,在思想碰撞中进一步明晰了急诊抢救中“分工不分家”的协作要义——每个环节都要紧密衔接,才能形成高效的急救链条。
图为南通大学医语健行团与南通市中医院医护人员合影。医语健行团 供图
此次实践活动通过“理论+实操+研讨”的模式,让抽象的急救知识转化为具体的操作技能,也让团队成员深刻体会到协作在急救中的重要性。郁晓群主任的话道出了活动的核心意义:急救不是一个人的战斗,只有每个环节无缝衔接,才能为生命抢出更多时间。团队成员们表示,将把此次所学技能扎实掌握,在未来的实践中不断练习,进一步提升应急处置能力,让急救知识真正成为守护生命的力量。(通讯员:周艺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