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后的古运河畔,微风裹挟着淡淡的艾草清香,在千年古镇瓜洲的街巷间流转。8月21日午后,当阳光开始变得温柔,扬州大学“国医少年”中医药宣讲团的师生们在青石板路上铺开杏林画卷,以“传承国粹,健康同行”为主题,开启一场融汇传统智慧与现代关怀的中医文化体验义诊活动。
这场穿越时空的医药之约,既是古老医道与当代生活的深情对话,更是大学学子献给古镇居民的一份秋日健康厚礼。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唐代诗人张若虚笔下瓜洲的灵秀,与中医药文化中天人相应的哲学理念不谋而合。此次活动的四个体验板块,恰如四味相辅相成的草药,共同调和出一剂传承与创新并举的文化良方。
第一缕药香来自“香囊制作体验”区。同学们带领居民巧手制香,将白芷、丁香、藿香等十余味药材配伍成方。古人佩香囊,既是衣饰点缀,更是防病养生之妙法。《离骚》中“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的吟咏,正是香药文化的最美注脚。学员们现场讲解了不同药材的功效,教大家根据体质调配个性化香囊,让中医药香伴随居民度过季节更迭。
在“古法艾草锤制作”区域,同学们展示了这项源自宋代的养生技艺。艾草锤又称“养生锤”,通过捶打经络达到行气活血之效。同学们手把手教授如何将艾叶、棉花等材料装入布袋,扎制成锤。一针一线间,不仅是手艺的传承,更是对传统外治法的生动实践。《孟子》云:“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活动现场亦讲了艾草文化的源流与养生价值。
在“慢性病防治宣讲”板块,同学们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现代流行病学数据与中医“治未病”理念,讲解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防治知识,将《黄帝内经》“上工治未病”的智慧转化为现代人的生活指南。
最受期待的当属“专家义诊”环节。扬州大学资深中医师孙宝生老师亲自坐诊,由王志豪、陈文轩、王琪等同学协助。孙老师从事中医临床教学三十余年,擅长内科杂病和体质调理。他通过望闻问切为居民辨证施治,提供个性化健康建议。同学们则负责量血压、做记录,在实践中领悟中医诊病的精妙。
这场活动不仅是一次简单的义诊,更是一场流动的中医药文化博物馆。从药香氤氲的香囊制作,到古法今传的艾草锤体验;从防病未然的健康宣讲,到辨证论治的专家义诊——每个环节都彰显着中医药学“仁心仁术”的精神内核。
夕阳西下时,活动在古运河的波光中落下帷幕。但中医药文化的种子,将随着一个个手工香囊、一把把艾草锤和一份份健康建议,深入瓜洲的家家户户。这场穿越千年的医药之约,不仅温暖了古镇的秋日,更在青年学子和社区居民之间架起了文化传承的桥梁。
《千金要方》有云:“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当国医少年遇见千年古镇,当传统智慧照进现代生活,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医病防病的具体实践,更是一种文明脉络的生生不息。这份传承了数千年的健康智慧,正通过年轻一代的双手,在新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
八月秋风起,瓜洲居民与扬大学子携手参与这场中医药文化盛宴,感受穿越千年的医药智慧,让中华国粹为现代健康生活注入新的活力。
供稿人:叶旭、倪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