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的重要指示精神,响应国家战略,三江学院土木工程学院“通渠筑迹”实践队于2025年暑期,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感大运河文化,扬新时代智慧”为主题,奔赴南京、镇江、扬州、淮安四地,开展了为期7天的深度专业实践。通过实地考察、专家访谈、技术研讨等形式,解码大运河千年工程智慧,助力文化遗产保护。
(图为团队成员合影)
访智慧殿堂,感悟千年运河文脉
出征动员会上,指导老师李田雨、饶宇明确了实践核心:运用专业视角解码运河工程智慧,挖掘其当代价值。他们强调,要在感受厚重历史文化的同时,以创新思维和现代视角审视运河遗产。实践队通过系统研读《京杭大运河上的古城古镇》《京杭大运河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专业书籍,系统梳理了大运河的历史文化脉络与工程沿革,为实地考察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确保带着专业问题去实践。
(图为饶宇老师为团队成员讲述活动要求)
参访河海大学大禹学院与扬州大学水利学院,队员们深入学习了大运河从漕运通道向生态廊道功能变迁背后的系统治水理念革新,深刻体会到系统水利工程知识体系对于解读“天人合一”智慧、应对当代挑战的极端重要性。扬州大学的交流,更帮助队员们系统把握了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的学术前沿与理论框架。在淮阴工学院,队员们借助建筑学科案例分析,深化了对大运河文化元素与现代建筑融合设计的理解,积极探索传统文化的当代表达路径。
(图为大禹学院老师为队员们分享运河治理成果)
踏枢纽要津,体察古今治水智慧
南京市三汊河河口闸管理处的实地考察,队员们清晰掌握了这座现代水利枢纽的智能运作机制:汛期全开泄洪保安全,非汛期关闸蓄水(稳定水位至7.93米)成景观,并精确调节水位保障航运畅通。此行使他们直观感受到现代技术对传统治水功能的传承与升级。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三汊河河口闸工程)
(图为团队成员观看三汊河河口闸工程模拟器)
驻足镇江运河水利风景区,队员们观察着运河与长江交汇形成的“水网十字路口”,深刻理解了其作为古代交通枢纽在“南粮北运、北货南输”中的战略价值,也见证了水利工程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深远影响。
(图为队员们在运河水利风景区)
在淮安清江闸,通过对古闸结构(正闸、越闸)的细致考察,并结合文献研究与现场讲解,队员们深入理解了其在古代防洪排涝、保障漕运生命线畅通的核心作用及其作为“超级枢纽”的战略地位。
(图为团队成员观看大运河与里运河的交汇处)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的古代水利工程展区,成为队员们系统梳理大运河江苏段典型水利工程演变脉络与技术特点的关键一站。借助实物模型、文献资料与多媒体展示,他们重点考察了这些古代智慧的结晶。
(图为队员们参观大运河博物馆)
问道师生间,激扬青春赋能新声
队员们与南京三汊河河口闸管理处、淮安清江闸一线工程管理人员的深入交流,了解了关于工程运行、维护及其在防洪、景观、航运中实际作用的第一手专业信息。
实践队高度重视与高校师生的互动:走进江苏科技大学材料实验室,在乔老师及研究生学长的热情引导下,队员们近距离观摩了先进材料检测设备,了解了前沿研究方向,并收获了关于现代科技(如材料检测、结构加固)如何应用于历史遗产保护的宝贵建议。扬州大学与河海大学的专业交流,则深化了队员们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并启发了新的保护思路。而淮阴工学院的交流聚焦于建筑学科发展及大运河文化元素如何融入现代建筑设计,有效拓宽了队员们对文化传承的视野。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扬州大学水利主题公园)
(图为队员们在江苏科技大学的学习与交流)
实践成果与展望
此次实践收获丰硕,队员们不仅深刻感悟了大运河文化的博大精深,更运用专业能力解码了其跨越千年的工程智慧内核。“通渠筑迹”实践队以脚步丈量运河,以专业解码智慧,以交流汇聚力量。他们以实际行动证明,专业知识是赋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强劲引擎。队员们誓言以此为新起点,持续发挥土木工程专业所长,为守护千年运河文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青春的专业力量!通讯员:谢好诺 、冉玉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