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至10日,苏州城市学院“博采万物匠行”实践团的9名学子走进苏州御窑金砖博物馆,以“博匠物语:从金砖密码到江南基因的文明解码行动”为主题,开展为期七天的暑期实践活动。团队旨在通过多维探访,不仅解码御窑金砖的非遗密码,更探索传统技艺在当下的传承与创新之道。
图1 “博采万物匠行”实践团成员在苏州御窑金砖博物馆前合影
7月4日至6日,实践团在博物馆研究员的深度解读下,开启了对御窑金砖的“历史全息扫描”。除了明永乐年间专供紫禁城的辉煌过往,成员们特别关注了不同朝代金砖的工艺演变——从明代的“坚如金石”到清代的“细腻如脂”,每一处纹理变化都藏着时代的审美与技术迭代。在“取土阳澄、练泥六月”的传统智慧之外,大家还发现工匠们根据季节调整练泥湿度的细节,让“百里挑一”的选土标准更添一层动态的严谨。
图2 实践团成员拍摄的御窑金砖展品
7月7日至8日,团队在“匠人工坊”的体验升级为“全流程沉浸式实践”。除了揉泥、制坯,成员们还尝试了砖坯初晒的把控,深刻体会了“七十二道工序,步步需敬畏”的深意。指尖的泥痕与阳光下的砖坯相映,让“匠心”从工序的严苛延伸到对自然规律的顺应。
图3 实践团队成员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亲手体验砖胚制作
实践期间的文化志愿服务也有了新的延伸。成员们不仅在“开物”“成器”“致用”展厅讲解,还针对青少年游客设计了“金砖小课堂”,用“为什么金砖敲起来像金属声”“古代工匠如何给砖‘洗澡’”等趣味问题串联知识,引得孩子们频频举手互动。
图4 实践团成员为游客讲解金砖文化
七天实践收官时,成员们带回的不仅有亲手制作的砖坯,还有与游客的互动记录、工匠访谈的录音片段。从历史脉络的纵深梳理到工序细节的动态感知,从文化传播的创新尝试到对“匠心”当代意义的思考,大家逐渐明白:御窑金砖既是江南文脉的“活化石”,更是能与当代人对话的“文化信使”,而年轻一代的探访与实践,正是让这份匠心持续“发声”的新方式。(作者:苏州城市学院“博采万物匠行”实践团 唐梓硕 摄影:杨爽)